红薯情(散文)

红薯情(散文)

红薯情

自幼生在农村,是“红薯稀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民谣伴我长大。我对红薯有着特殊的感情。

红薯又叫甘薯、地瓜、红芋,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细长,根块儿高糖,可食。小时候,虽说没有闹过饥荒,却是薯类、瓜菜半年粮。那时,红薯的种植面积相当大,不仅仅因为它高产、易管理,更主的是因为它好吃,全身是“宝”——薯叶和叶柄可当菜吃,薯块儿烤、蒸、煮、烀、炒皆可,干薯片儿可代替粮食!

夏季,红薯的根块儿还没有长成,人们就开始吃它的叶子。早晨起来看吧,妇女们梳洗完毕,便拎着菜篮、端着馍筐,三三两两地到地里掐红薯叶儿。薯叶儿新鲜、干净,回到家里,清水一冲,便可蒸可炒。蒸熟或者淖熟后淋上些香油、蒜汁;炒时放点儿盐花、辣子,味道赛过空心菜!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红薯叶儿是一种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吃它,纯粹是为了节省粮食!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家里、地里、脚踩的、手碰的都是薯块儿!红皮紫瓤的“山药菱子”、白皮白瓤的“杂交二代”、黄皮黄瓤的“日本蛋子”等品种应有尽有。饭桌上,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薯块儿、放上香醋炒的可与土豆味道媲美的薯条、还有绿豆红枣掺小米熬出来的红薯稀饭等组成了标标准准的一桌红薯宴。此时,一家人围桌而坐,尽情享用,其乐融融也!不过,这种吃法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还是不够,每当下午放学我们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去野外烧红薯窑。

几个小伙伴分了工:挖坑的挖坑,捡柴的捡柴,偷红薯的偷红薯——即便被大人看见,我们也不会被骂——窑坑挖好后,地面以上的部分开始用大坷垃垒“金字塔”。待“金字塔”封了顶,然后生着火猛烧……红色的火苗欢快地舔着坷垃块儿,条条火舌从“金字塔”的缝隙里伸出来,股股炊烟飘向天空!不久,土坑洞连同坷垃块儿都被烧得热热的。看看火候到了,接着,块块儿红薯就扑通扑通往里撂。待坑里撂满,“头儿”一声令下:“砸!”小伙伴儿们举起事先备好的木棒棒一起砸向“金字塔”——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金字塔”轰然倒塌!这时,小伙伴们自发地一边敲打着热坷垃围绕着热坷垃跳着转圈子,一边齐声喊“敲,敲,敲土包,烧的红芋皮儿不焦!敲,敲,敲土包,烧的红芋皮儿不焦……!”嗨!那阵势如同族人领着子民在围着篝火庆丰收!

热坷垃完全敲碎,埋好,用土封严,再撒上一层细土,用脚踩实,整个过程才算完工,才唱着歌儿踏这霞光回家。

第二天早起上学去的时候,相约先去“聚餐”。人聚齐了,扒出来——嘿嘿——尽情享用……这时的红薯熟得透,不焦皮,又香又甜,吃时还温乎乎的呢!

说到“聚餐”,令我想起二憨子。二憨子的家在我们村最西头儿,他的屋后有一条小路,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当早起,我们在屋后一喊他便答应,几分钟功夫就与“部队”汇合!而有一次在烧好红薯窑的第二天黎明,我们喊他,却没有了动静!再喊,屋里传来他爹的声音:“走过了!”

几个小伙伴感到纳闷儿,一边猜想着他早起的原因,一边走向昨天烧的红薯窑。谁知还没到窑跟前,就看到他在那里坐着呢!

“大家快来看呢——”二憨子喊。

小伙伴们一起跑过去,一看,红薯窑被扒开了一个洞!熟红芋也少了!窑周围还有一些梅花状的狗爪子印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气得肚子一鼓一鼓的,开始骂可恶的偷吃的狗,扬言逮住它,非打断狗腿、敲掉狗牙!!

细心的我仔细观察,发现窑边儿有剥掉的薯皮!狗会这样吃吗?我心里盘算着。再细看一下狗蹄子印儿,我发现都是用手指头点成的!我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大家都看了看地上的薯皮和狗蹄子印儿,而后你看我,我看你,猜想是谁干的!最后,大家的目光全聚焦到二憨子脸上!

二憨子开始装得一本正经,绷着脸儿,最后终于招架不住,“吞儿”一声捂住脸儿笑了!于是大家一齐笑着“打狗”,大概是怕“掰狗牙”,二憨子手捂着嘴,躲着、叫着、笑着……

打过之后,集体表决:这次聚餐,二憨子不再有份儿!罚他第二天独烧一次红薯窑宴请大家!否则叫他“出局”!

我的父亲热衷于种红薯,每当薯季到来,我家红薯成“灾”——红薯堆积得如小山,连下脚的地方都被占据。为了便于存放,我们把大部分红薯用削子削制成片,晒成干儿,作为来年春天缺粮时的代食品。

削子是自制的,找来一块儿厚约一公分、长约一米的条形木板,在一头儿开一个大约十公分长的的横形缺口,在缺口处钉上一个镰刀片儿就成了!把削子放在条凳上,屁股压坐住一头儿,使钉镰刀的一头儿悬空,就算摆开了战场!

削子旁边放着一大堆红薯,拿一大块儿红薯放上去,用手掌悠着劲儿在镰刀头儿上来回推拉,白花花的湿薯片就从缺口处哗哗地往下掉!只见一道道白色的光影一晃一闪,一闪一晃。若是技术娴熟,几秒钟功夫,一个大红薯就会变魔法似的全变成薯片!唰、唰、唰、唰……月光下,静夜里,家家户户加班削薯片儿的声音就像一支迷人的小夜曲儿!

东方刚泛出鱼肚白,削制好的湿薯片儿就被撒到野外空地上、麦田里!白花花的,一大片连着一大片。如果碰到好天气,三天就可晒干,拾起来!冬、春天里放上糖精煮着吃、打成面粉做馍吃!

秋季大忙,星期天帮家里拾薯干儿是必须的。有时自家的拾完了,还要帮邻村的马老师拾,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听马老师一边讲《西游记》一边领着干活儿!故事听完,干久了,小孩子没了耐心,师娘就逗我们乐。记得有一次,我们猛拾一阵,拾了两大包单(用床单缝制的)之后,开始打闹玩耍时,师娘唱开了:“小学生们拾呀么拾薯干儿,一会儿拾了两呀么两卧单儿——你师父背不动,师娘我给他推上肩儿——……”

伴随着师娘婉转的唱腔儿,马老师一拧腰扛起来一包单!师娘多此一举地推了一下,马老师一个趔趄,摔了个“腚儿蹲”!一包单薯干儿也撂在了地!我们笑得眼泪都就出来了!师娘不光是逗我们乐,多数时候还给我们带甘蔗和糖块儿!

拾完了薯干儿,捡“老鳖盖儿”的活儿就来了。“老鳖盖儿”其实就是一个红薯削制的第一片儿和最后一片儿,因有一面儿凸起,且带有薯皮儿,故称“老鳖盖儿”。“老鳖盖儿”较小,不好拾起,一般的就不要了。可我们小孩子不嫌弃它,都挣着拾,因为爹娘许诺拾起卖了钱,收入归我们自己支配!一想到能有一笔钱买花花绿绿的糖豆儿、螺丝糖和雪白的米花团儿以及高档的奢侈品转笔刀,小伙伴们一个比一个拾得欢!

写完了家庭作业,也无红薯干儿和“老鳖盖儿”可拾,小伴儿们也是闲不住的!三个一群,两个一班儿,或者由哥、姐带着,带上工具抓勾、厥头相约去刨红薯。不管是哪一块儿地,只要一垄一垄、一窝儿一窝儿刨、犁过后,都可以随便去复收!

复收,要靠运气!土里的东西,谁也不知哪儿有,于是开始“深翻土地”,寻找“漏网之鱼”。

若是力气大,且运气好,一晌便可刨到一篮筐!刨,的确是个力气活儿,我力气小,久刨而不得,难免情绪失落,于是哥哥要求我和他“堵大鱼”。

哥哥选一块儿有垄痕的“风水宝地”,在我俩之间留上几米,然后对着脸儿,你一下我一个地刨。

我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小翠儿,加油干!‘鱼’在下面游着呢!看咱俩谁好运!”哥哥喊道。

我不动声色,加快了速度……

一下,两下,三下……不一会儿,咔嚓——一条“大鱼”咬住了我的抓勾!

我哥哥和其他的小伙伴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儿。我欣喜若狂,把那块儿大红薯放到篮筐里,继续刨!又刨了一会儿,出现一条筷子粗的“薯鞭”,我正要放弃,哥哥说“坚持撵——小老鼠,拉木掀,大的在后边!”我哥这么一说,小伙伴们也都过来看热闹。

“后头儿一定有个大的红薯!”二憨子说。

“也说不定呢!可能就是一条鞭 !”杏花和二憨子打着嘴仗。

我心存侥幸,不言不语,手里也不停。可撵着撵着“薯鞭”就跑到垄沟里去了。垄沟里土硬,我刨不动,

哥哥说:“我帮你刨!”

我怕哥哥抢了我的战利品,就是不让。

“撵出来归你!”哥哥给我保证。

“撵出来归你!我们作证!”二憨子也附和着。

我把抓勾递给哥哥,哥哥一点儿一点儿小心地撵,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

突然,薯鞭猛的一变粗,集体兴奋起来!我哥猛一用力——出来了——果然是个大家伙!小伙伴儿们都跟着欢呼雀跃……

哥哥没有食言,把刨出的那个“大家伙”放到我的篮筐里。想到回家会受到爹妈的夸奖,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红薯情(散文)


复收红薯,如果你更幸运,也可“干地里拾鱼”!”干地里拾鱼有两种:一是到刚收过之后还没犁起的地里拾小的“烧麦”、“蜜饯果儿”,二是跟在犁耙手的犁子后面拾大块儿的——那当然省力气!

一窝儿出土的红薯有大有小,由于丰产,多数农户大块儿收走,小的就撂在地面上不要了!可我们小孩子稀罕它!轻而易举地把它们拾回家,倒在向阳处,晒上些日子,等它们“出出汗”,变得捏着软巴巴的,再上锅煮……由于蒸发走了水分,出锅的小红薯特别的甜,我们叫它“小烧麦”、“蜜饯果”!揭去皮儿,一口一个地吃!

“二妮儿拾的红薯虽然小,可就是甜!”娘一边吃,一边夸。当时我不知娘是夸我勤快还是夸红薯甜,反正心里美滋滋的!

没有“小烧麦”、“蜜饯果”拾了,那就“巴结”一下犁耙手五更大伯吧——把自己写过字的乏本子适时地给他两个,叫他圈烟丝儿抽!或者把自家的烟叶偷偷地给他一大把!

大多数犁耙手犁出来的“额外收入”是不会给别人的,可五更大伯总是叫我跟在他的犁子后面拾。两头小花牛在前面低头起劲儿地拉,五更伯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把鞭梢儿炸得啪啪响,就是舍不得打牛!

犁出来的薯块儿像刚出塘的鲜鱼接二连三地被我拾进筐篮!我高兴得喊:“小花牛,你快块地拉!得儿,驾!”……

几年后才知道,“堵大鱼”时我刨出来的大红薯是我哥事先埋下的!五更伯是因为我“口甜”才叫我跟着他的犁子拾红薯的!

薯干备够了,也可把薯块儿洗了放进粉碎机,打成蓉,经过几道工序,制出淀粉,用淀粉加工成粉条,冬天里烩白菜、炖猪肉,吃不完的粉条以3毛钱一市斤的价格卖成钱。当然会留一部分完好无损的薯块儿窖起来冬天吃。

冬天的下午,放学较晚,又冷又饿。顶着呼呼的寒风,冒着飘飞的白雪直奔家中,捧起一大块儿刚煮好的又软又甜的热红薯,那个感觉无异于一个饥饿的婴儿扑入母亲的怀中,吮吸母亲甘甜的乳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故乡遍地的小麦、玉米替代了红薯,第二故乡新疆棉区红薯的种植也是少得可怜!想吃,只得集市上去买!吃得越少,越发怀念红薯,每当上街,只要遇见,总得买两块儿来解馋!

童年时代,是红薯填饱了我的肚子,满足了我的肠胃,是烧红薯窑、拾薯干儿、复收红薯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乐趣,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