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穹、芍药故也。”
——《妇人明理论 》
丹参:
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丹参作为一味常用中药,在我国沿用已久,历代医书多有记载,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丹参味苦,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现今已亡佚的医书《妇人明理论》中的一段话:“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穹(编者注:即川芎)、芍药故也。”说明仅一味丹参散,就可以功同四物汤药效,可见丹参的药用价值;而“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这句话也在中医界流传开来。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认识一下丹参这味中药。
凉血活血,防治心血管疾病
药品丹参取自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心绞痛、高血压病、颈椎病以及胸中憋闷)的治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参在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丹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尤以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为强,还能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因此,丹参可改善冠心病、脑梗患者的缺血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此外,丹参还具有降压、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等的含量,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从而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丹参一物,药食俱佳
丹参入汤药的用量一般在10克~15克,酒炒可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丹参可磨成粉服用。每天早餐1小时后,取3克~5克,用温开水冲服,1天1次,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服用,孕妇慎用。
丹参在食疗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几款食疗方:
【丹参猪肝汤】
原料:油菜2棵,丹参10克,猪肝250克,姜末、盐少许。
做法:丹参、油菜洗净,猪肝洗净切片,加姜末搅拌均匀去腥;砂锅加清水适量,放入丹参浸泡片刻,煮沸后放入猪肝,小火熬15分钟;等到猪肝快熟时放入油菜,加盐调味,再煮片刻即可。
功效:养肝明目,调经止痛,活血化瘀。适合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者食用,但是高胆固醇患者忌食。
丹参黄豆汤
【丹参黄豆汤】
原料:丹参10克,黄豆50克,蜂蜜适量。
做法:丹参洗净放砂锅中,黄豆洗净用凉水浸泡1小时,捞出倒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煲汤,炖至黄豆烂,拣出丹参,加蜂蜜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补虚养肝,活血祛瘀。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有瘀血症状者调补。
【双参猪心汤】
原料:丹参15克,党参15克,猪心1个,盐少许。
做法:将丹参、党参洗净,猪心洗净切片,同丹参、党参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浸泡片刻,先用大火煮至水滚,再改用小火煲两个小时左右,炖至猪心熟烂,加入盐调味,即可吃肉喝汤。
功效:有活血祛瘀、养心安神的作用。本汤适用于有心慌、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兼舌质黯淡之人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丹参虽然副作用小,在服用时也是有一定禁忌的:1.不宜与藜芦同用;2.有出血倾向或出血者禁服;3.妇女月经过多而无瘀血者禁服;4.孕妇慎用;5.不宜与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合用,否则易引起严重出血;6.不宜与抗酸药如与氧化镁合剂、胃舒平等同服,会产生络合效应,降低丹参的药效;7.不宜与阿托品合用,阿托品会阻断丹参的降血压作用。
用于中成药,造福百姓
丹参在中医临床广泛应用于外科、内科、妇科及神志方面病变,除了用饮片进行各种配伍组方外,丹参制剂和以丹参为主的复方制剂品种繁多,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滴丸等各种剂型。很多中成药中均含有丹参成分,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如复方丹参滴丸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主要成分是丹参、三七、冰片,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其药效可靠、副作用小。但是也不建议长期服用。因为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可能引起血钾含量降低,产生低血钾症,出现腹胀、乏力等缺钾表现,因此服用此药过程中因注意适当补钾,可经常吃些富钾食物,如香蕉、桔子、花生、蘑菇、黄豆、土豆、红薯等。本品有活血作用,注意孕妇慎用。
心可舒片也是常用中成药。主要成份是丹参、三七、葛根、木香、山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闷、心悸、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病症。服用时注意:1.心阳虚患者不宜用;2.孕妇慎用。
閱讀更多 中國醫藥養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