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皇帝誰的地位高?有何區別?

Goodboy82862206


這取決於這個太上皇的具體情況。大體分三種:一、太上皇掌權或是可以干預朝政;二、太上皇無實權但受到皇帝表面尊重;三,太上皇連表面尊重都得不到,純屬囚徒。稍後一一分析。



先說說太上皇的定義吧,太上皇全稱太上皇帝,一般來說,是皇帝尊在世的前任皇帝,並且是自己家族內禪給自己的前任皇帝為太上皇(王朝後期被逼禪讓給權臣的末代皇帝不算)。最常見的情況,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也有其他家族成員的情況。但是,在最開始的兩個太上皇都不是這情況。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始皇稱始皇帝后尊父親為太上皇帝,但這個太上皇已經死了,所以不如說是“先皇”,也不存在和皇帝誰地位高的情況。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祖劉邦尊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但是劉太公沒做過皇帝,劉邦沒做皇帝的時候也不怎麼把父親放在眼裡,何況做了皇帝,這個名號也就是個稱呼,估計沒幾個人把這位太上皇放在眼裡,他的地位絕對比不上皇帝劉邦。

前兩位都是特例,後面普遍情況的太上皇(當然不排除極個別特例)都之前自己做過皇帝,或被迫或自願讓出皇位。所以就是我們之前說到的三個情況。


第一種,太上皇掌實權。這個最典型就是乾隆了,以為自己25歲即位當不了六十年皇帝就誇下海口說在位時間不超過祖父康熙,六十年就要退位。結果六十年到了,下不來臺只好退位。但交位不交權。嘉慶即位後幾乎沒有自主權,甚至上朝的時候也是乾隆依然南面而坐,嘉慶僅能西面而坐。


除了這種完全不放權的,還有些雖然放權但只要願意依然可以干預朝政的,他們退位是因為累了或者逃避一些事情。比如宋高宗趙構晚年怠政傳位給養子宋孝宗;比如宋徽宗趙佶因為金人打過來了逃避責任傳位欽宗;再比如唐睿宗李旦第二次即位以後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矛盾激化,為了不做三夾板乾脆傳位兒子但自己仍然掌握最高決策權。這些太上皇,顯然地位都要高於皇帝。


第二種就是沒有實權但是受到皇帝表面尊重。這些太上皇往往是被迫退位。比如唐高祖李淵,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兄弟,李淵不得已立其為太子不久傳位;比如武則天在神龍政變後退位,中宗李顯復位也尊武則天為太上皇,隔幾天就率群臣朝拜武則天;還有剛剛說到的唐睿宗李旦,退位一開始是掌權的,結果李隆基發動政變把太平公主一眾人除掉了,李旦也就控制不住兒子了;再有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中兒子李亨登基,自己莫名其妙就做了太上皇,被尊奉養老了。這些太上皇,表面上皇帝會向他們行禮,看似地位高於皇帝,但在朝臣眼中,已經沒什麼作用了。


第三種最慘,完全被冷待乃至虐待,就是個囚徒。第二種情況裡的太上皇被迫退位,但至少還是皇帝的父親(武則天是母親),新皇帝表面上還是要尊重的,哪怕做做樣子。但是有些要不是皇帝的父親那就完了。晉惠帝司馬衷,在位期間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把他趕下皇位,自己做了皇帝。論輩分,司馬倫是司馬衷的叔公,給了這個侄孫假模假樣的太上皇稱號,然後囚禁起來。還有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弟弟代宗朱祁鈺即位。英宗被贖回後被弟弟處處提防,囚禁於南宮,衣食都不足,直到奪門之變復辟。因此,這種太上皇地位絕對低於皇帝。



伊耆角木


“太上皇”全稱太上皇帝,顧名思義,當然是地位高於皇帝的,我們現在有時候打比喻也會說“某某領導說了不算,他上邊還有個太上皇”。

但是地位歸地位,如同封建時代官場上的“貓膩”很多一樣,比如有的官位位高權不重,經常有人被明升暗降。太上皇也是如此,是不是真有地位真有實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看最早一個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這個稱號就是劉邦哄老父親高興的,自然沒有任何實權,但是日子過得還是悠哉悠哉的。

有的皇帝是被逼做太上皇就沒有那麼美好了,比如唐高祖李淵,肯定不樂意做有名沒有實權的太上皇,好在李世民殺了哥哥弟弟以後,需要在天下臣民面前做出以孝治天下的樣子,對老父親還好。而唐玄宗李隆基被兒子唐肅宗李亨被逼退位做太上皇后,就待遇就不大好了,被監視,而且最後死因不明。明代皇帝英宗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國內又立了景泰帝,一年後瓦剌放還英宗,被弟弟景泰皇帝尊為太上皇,幽禁在南宮,形同囚徒。所以英宗當然不甘心做太上皇,也才會有了幾年後“奪門之變”英宗復辟皇位。

如果這樣就認為太上皇都沒有權力那就大錯特錯了。比如宋高宗趙構,把皇位傳給宋孝宗後,大事依然要管。更厲害的當屬清高宗乾隆皇帝,為了不超過他所尊敬的爺爺康熙帝的執政時間(61年),他在乾隆60年禪讓帝位給兒子嘉慶皇帝,自己做太上皇,年號改了,皇帝換了,但說了算的人沒變,還是乾隆,嘉慶和當太子時一樣,唯唯諾諾而已。這也是嘉慶早就想收拾和珅,可是直到嘉慶四年才動手的原因,那時候太上皇弘曆剛死了不到半個月。



磨史作鏡


太上皇的地位是不如皇帝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皇帝這個詞雖然是秦始皇首創的,但其實“皇”和“帝”分別取自“三皇五帝”,其中“皇”取自泰皇,是三皇中最尊貴的,但這個“皇”字僅僅代表著地位尊崇,卻沒有實權。而“帝”字則是權力的象徵,正所謂“三皇無為,五帝有事”,所以,只有皇帝組合在一起時,才具備了地位和權力雙重在手,這就是皇帝的真正含義。

接下來再來說“太上皇”,太上皇通常是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僅僅是一種地位的尊崇,而非權力的象徵,所以,太上皇地位是沒有皇帝高的。但是歷史上還是出現了一些皇帝退居幕後以後,地位高於自己的兒子皇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些退居二線的皇帝,稱號並不是“太上皇”,而是“太上皇帝”,這也就意味著除了地位之外,還掌握著國家軍政實權,比如歷史上北齊的太上皇帝高湛,清朝的太上皇帝乾隆等。


秦皇漢武


“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這是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對“太上皇”的註解。“太上皇”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是秦始皇贏政給他的父親莊襄王的尊號。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為了彰顯以孝治天下,做表面文章,每週或每月要親自去問侯他的父親劉太公。可這時間一長,劉邦的無賴勁上來了嫌煩,連表演都不想做了。於是蕭何就建議給老爺子上個封號“太上皇”,這樣一舉幾得,劉邦不再時常親臨問候走過場,還堵了天下人之口,又抬高了老爺子的身價。劉太公這個太上皇純屬名份而已。

理論上,太上皇的地位要高於現任皇上。因為太上皇是革命老同志。但實踐中,由於複雜的各種因素的疊加,太上皇的位置與待遇也不盡相同。三個不同版本的太上皇足可說明。

一是唐明皇李隆基形同囚犯。安史之亂,馬崽坡事件後,唐玄宗李隆基基本失勢,太子李亨繼位,是為唐肅宗。唐明皇入蜀躲亂回到長安後,被尊為太上皇,人走茶涼沒權沒勢,除了高力士,連說話的人都沒有。連小太監都另眼看他甚至欺負他。最後在上陽宮的幾年孤獨淒涼中死去。

二是宋高宗趙構抓大放小。人家可是主動禪位給宋孝宗的,且是宋太祖一脈。趙構做了25年的太上皇,抓大放小,日子過的很滋潤,壽終正寢。但事關全局的原則(國策)大權牢牢抓在手,是絲毫不讓,比如對金國的政策——嚴遵紹興議和條款,比如宰相的任命,必須先要經過他同意。

三是乾隆帝弘曆儼然在任。他在60年後禪位給第十五子顆炎嘉慶帝。但在他當太上皇的三年時間裡,大權仍在握,而且比以前還緊,既抓大又不放小,還時常找茬兒訓斥皇帝,儼然在現位,連發文件蓋公章也必須加上太上皇的。這除了乾隆自己戀權心態外,主要還有個和坤攛掇的份。所以,太上皇們的地位高與低、優與劣、尊與貶,完全是個綜合數,不能一概而論。


書中有毒


當然是有實權的你對比一個李淵和乾隆就知道了


西出羊關


論地位是太上皇高,因為皇帝是他兒子嘛!


隨遇而安41432


誰掌握權力誰大 丞相和大將軍掌握了權力也比皇帝大 頭銜是虛的 權力是實的


郭狗送命


地位......應該是皇帝吧……


尼瑪取個名字真TM難


太上皇權利更大,畢竟是現任皇帝的老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