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讓世界敬佩的生態工程,沙漠中建造農田,如今成全國大糧倉


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稱為駝城,意為沙漠之城,毛烏素沙漠面積約4.22萬平方公里。毛烏素沙漠雄踞在蒼茫的鄂爾多斯高原,就像一隻暴戾狂野的巨獸,稍有風吹草動,便怒氣沖天,一躍千里地撲向沃野良田、城鎮村莊,無情地吞噬草原,驅趕著人類。

毛烏素沙漠是人造沙漠,它是人類貪慾的兒子,成形不過上千年的歷史。其大部在鄂爾多斯草原,並沙蝕陝西、寧夏一些鄰近地區。名城古鎮陝北榆林,歷史上曾被毛烏素沙漠逼得“三遷”。近43000平方公里的毛烏素沙漠,是中國有名的八大沙漠之一,在現在的鄂爾多斯市域內有35000多平方公里,地理學上也稱之為鄂爾多斯沙漠。

歷史上,鄂爾多斯草原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遊牧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優良牧場。7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河套人就生活在這片牛羊肥碩、水甜草美的土地上。秦時期,通過移民造田,鄂爾多斯草原成為大秦帝國的“新秦中”,其富庶與關中平原齊名。這裡還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大秦直道,直貫鄂爾多斯草原。


漢時,這裡設立州郡無數,人煙稠密,是繁華之地。五代十國時,一代梟雄赫連勃勃被鄂爾多斯的美麗富饒折服。他在這裡建立了匈奴大夏國,大興土木,修建了統萬城,並定都於鄂爾多斯草原。接下來是無休止的征戰,農業和遊牧這兩大人類文明在這裡交融衝撞。戰爭、濫墾、鐵犁和鐵蹄無情地踐踏著鄂爾多斯草原,沃野變荒成沙,漸漸有了沙漠。

700多年前,鄂爾多斯雖有沙漠,但其美麗仍吸引了世界君王成吉思汗的目光,吟詠感嘆中,他竟將手中伴隨征戰幾十年的馬鞭失落,並決定自己身後就葬在馬鞭失落的地方——毛烏素沙漠中的甘德爾山。眨眼間700餘年過去了,成吉思汗眼看著自己鍾愛的鄂爾多斯草原,一點一點地被沙漠無情地吞噬,成為一塊千瘡百孔的破抹布。

到了上世紀末,鄂爾多斯沙化面積已達到90%之上。正應了西方哲人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大踏步地走過,身後留下了無盡的荒漠。土地滋生生物潛力的削弱和破壞,最後導致類似沙漠情況,它是生態系統普遍惡化的一個方面,它削弱或破壞了生物的潛力。”由此可見,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沙漠化防治已經刻不容緩。


1959年以來,國家已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從上世代60年代開始至今,半個世紀的治沙努力,在剝除玄虛、損耗之外。21世紀初持續不懈的生態治理使毛烏素沙漠600多萬畝流沙“止步”生綠。特別是歷史上飽受風沙侵害的陝北榆林市,如今已建設成為“塞上綠洲”。靜靜的榆溪河流過繁華的市區,兩岸楊柳蔥鬱;浩淼的紅鹼淖碧波盪漾,湖畔鷗鳥飛翔。

21世紀的第一道曙光照耀著鄂爾多斯市,這是工業化科學發展的曙光。要用工業化的思維解決環境問題,要綠富同興,把鄂爾多斯的山山水水荒漠枯山都看成可以循環發展的資源。要走出僅解決人吃馬嚼的治沙思維,三十畝地一頭牛的小打小鬧,永遠解決不了土地荒漠化問題。工業文明的思維,調整著鄂爾多斯人與鄂爾多斯沙漠的關係。

工業文明的思維,調整著鄂爾多斯人與鄂爾多斯沙漠的關係。於是,他們對入駐的大型企業,提出“用百分之一的工業用地,換取百分之九十九荒漠治理”的理念,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完成荒漠化的治理。於是,鄂爾多斯的沙漠裡,出現了那麼多花園式的工廠,“產煤不見煤,養羊不見羊”成了鄂爾多斯一道靚麗的風景。


鄂爾多斯沙漠裡建起了生物質發電廠,利用沙柳平茬復壯的生物屬性,建設起了永不枯竭的綠色煤炭基地。鄂爾多斯農牧民在沙漠裡廣種沙柳,每年通過平茬得到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於是,各類承包荒沙種植沙柳的企業、合作化組織及個人在鄂爾多斯比比皆是,座座沙山都“名花有主”。

農牧民或成為綠化企業的工人,植樹種草掙工資,或將承包的荒漠轉租給治沙大戶。短短十餘年的時間,鄂爾多斯沙漠綠浪翻滾,荒漠成了聚寶盆。方圓幾萬裡的毛烏素,很難見到百十畝大的明沙。毛烏素沙漠已經遠遁,退守到人們的記憶之中。

走進茫茫毛烏素沙漠,首先印入眼簾的並不是漫漫沙丘,而是在那起伏的沙丘上隨風搖曳的沙柳。沙柳形如火炬,較耐旱,喜水溼;抗風沙,耐一定鹽鹼,耐嚴寒和酷熱,具有“乾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加上它成活率高,適應性強,是固沙綠化的不二之選。


春季來臨時,風沙肆虐,沙丘平移,不管沙柳被埋得多深,只要露一個頭在外面,它就能夠茁壯成長,雖然不怕乾旱,但雨水充足它也能夠一樣生長。它長於地面三四米高,扎於地下卻像網一樣尋求養分向四處延伸,根系非常發達,最遠能夠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將周圍流動的沙漠牢牢固住。

由於地理資源優勢,大力開發資源,其中四大“寶貝”:煤炭探明儲量1676億噸,佔全國1/6,鄂爾多斯如今是中國產煤第一大市;天然氣探明儲量8000多億立方米,佔全國1/3;稀土儲量65億噸;特有的阿爾巴斯白山羊絨被譽為軟黃金。

榆林市已在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成片林165處,建成了總長1500公里的4條大型防護林帶,造林保存面積1629萬畝,林草覆蓋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內860萬畝流沙有600多萬畝得到固定、半固定,實現了地區性的荒漠化逆轉。每年沙塵天氣已由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減少到不足10天。


如今,榆林市176萬畝基幹林帶、150萬畝農田林網和230萬畝零散林地將昔日肆虐的黃沙牢牢鎖住。今非昔比,現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 夏季的榆林氣候涼爽,是旅遊避暑的勝地。毛烏素沙漠已經全部被植物覆蓋,開發的油氣田給當地牧民帶來了物質上的豐富,因此他們有了治理沙漠的資本和能力,效果顯著。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幹事曾這樣評價:毛烏素沙漠治理實踐,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