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与葵花宝典……太搞笑了,关键还有道理

深夜了,孩子听着妈妈讲的故事,一直等待着爸爸早点回来陪他一起睡觉。“宝贝,爸爸在忙着工作,赚钱给你买玩具。”妈妈的安慰并没有让孩子安心睡觉。“我想跟爸爸讲电话。”忙于应酬的爸爸瞥了眼前的金主一眼道:“宝贝,你先睡觉吧,等爸爸忙完这阵子带你出去玩。”

家长们在努力工作,拼命挣钱,为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创造更好的资源,千方百计寻找着教育宝典,最终发现其实这就像是金庸小说里的葵花宝典:

欲练神功,必先自攻(宫)

教育孩子与葵花宝典……太搞笑了,关键还有道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如果您觉这句话过于绝对,可以列举出一大堆的例子来推翻这个说法,并且也有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虽然孩子性格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影响下形成的,但形成过程有两个不同的机制,一个是模仿,一个是反向。有一点是十分确认的,虽然孩子性格的形成与父母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其相关性是百分之百的。这种相关性就不能转换成确定的因果关系吗?物理学家海森堡因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而获得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它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从这个层面看,我们还是又回到了那些不确定的细节问题上了,捷径真的不存在,教育犹为如此。

就算自攻,未必成功

教育孩子与葵花宝典……太搞笑了,关键还有道理

别无它法,自攻吧!可为什么还未必成功呢?岂不是努力也没用,真的是读书无用吗?如果有这个想法就悲剧了。再借用一下刚才的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的背后有一个必然性,它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教育也一样,如果我们把握的相关性细节越多,掌握得越好,那么这个常数必然越大,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是对我们努力的回报。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自己,教育孩子,再不济孩子也不会比自己差。

不必自攻,也能成功

“农夫对庄稼百般呵护,除杂草、浇水、施肥,却也难得能有好收成;野草受尽磨难,除根后在烈日下暴晒,却依然有不少能够崭露头角,出尽锋芒。”

指望不上孩子能够像野草一样成功,更不希望孩子成为野草……走好,不送!!留下来的各位宾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真探讨两个问题:如何做一个好“农夫”和怎么让我们的“庄稼”长出更丰硕的果实。

教育孩子与葵花宝典……太搞笑了,关键还有道理

解剖教育的那些确定的相关性要素,提高孩子的成功“常数”。接下来,我将以此为主旨,并持续与大家分享。从这个收藏开始,转发让我们的同路人更加多,一路有你,无限精彩不会少;听见您的声音,那就是最好的掌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