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全州」我縣「聯村抱團」破解村級集體經濟資源分散難題

「资讯全州」我县“联村抱团”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资源分散难题

我縣轉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單一模式,積極探索村企共建、村社互動、村村聯建等多元模式,變“單打獨鬥”為“聯村抱團”,激活和帶動各類資源向農村聚集,統籌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村企共建,鋪設產業“黃金路”。

積極探索“黨組織引領、公司經營、社員入股、股份式運營”模式。整合上級、縣財政、後盾單位、社會捐助等資金,建立全州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如米蘭香食品有限公司推行“黨支部+農戶+基地”模式,與才灣鎮南一、鹹水鎮古留、鳳凰鎮塘底等11個村簽訂了優質稻購銷合同,建立優質稻種植基地17000多畝,委託經營小額扶貧信貸資金達310萬元,以高於市場平均價格5-8%的價格向貧困戶收購糧食,村集體年分紅25.2萬元,貧困戶每年每戶分紅5000元以上。龍水鎮引進桂林大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採取“流轉土地、集體入股、企業注資、‘兩委’協調、村民參與”的辦法,在安陂村創建聚龍生態園,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流轉土地900餘畝,帶動禾花魚、天然無添加蜂蜜等綠色農副產品營銷。全鎮13個面上村以資金、資源入股,每村每年可取得2萬元的兜底收入。

村社互助,架起致富“連心橋”。

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的橋樑紐帶作用和黨員、種養大戶的示範帶頭作用,因地制宜推動各村各類產業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為群眾開闢了投工投勞、有償服務的致富通道。如文橋鎮新生農機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村集體+種養大戶+農戶”經營模式和3:2:3:2的利益分配比例,引導水稻種植由“零散式”向“集約化”轉變,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今年以來,合作社經營收入達到5470多萬元,全鎮選出6個村作為試點,參與入股分紅,每年村集體增收3萬多元,為周邊800多名農村群眾解決家門口就業問題,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村村聯建,搭乘增收“順風車”。

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聯”的原則,打破按行政區劃的單一格局,採取“村村聯建”模式,探索建立聯合黨組織,整合聯合村的資源、資金、項目、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銷售、加工平臺,實行統籌管理。通過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富村帶窮村,輻射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均衡發展、共同致富,一個個“邊緣村”成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樣板村”。如兩河鎮源東村成立村辦企業升源農業開發責任有限公司,村民合作社佔股50%,利潤的26%留作集體資金,流轉土地500多畝,建成活水養殖、生態蔬菜、優質富硒大米等3個基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10萬元,並與鄰近桂家村建立結對幫扶鏈,創建生態養殖魚塘,幫助村集體增收6.5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