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三月風情陌上花

「原創」三月風情陌上花

吳越王錢鏐(音流)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橫溪郎碧村的一個農家姑娘。戴氏是鄉里出了名的賢淑之女,嫁給錢鏐之後,跟隨錢鏐南征北戰,擔驚受怕了半輩子,後來成了一國之母。

雖是年紀輕輕就背井離鄉,卻還是解不開鄉土情結,丟不開父母鄉親,年年春天都要回孃家住上一段時間,看望並侍奉雙親。錢鏐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最是牽念這個貧賤結髮之妻。

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帶信給她:或是思念,或是問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過去臨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嶺,一邊是陡峭的山峰,一邊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錢鏐怕戴氏夫人轎輿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專門撥出銀子,派人前去鋪石修路,路旁邊還加設欄杆。後來這座山嶺就改名為“欄杆嶺”了。

那一年,戴妃又回郎碧孃家。錢鏐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宮門,卻見鳳凰山腳,西湖堤岸已是桃紅柳綠,萬紫千紅,想到與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見,不免又生出幾分思念。回到宮中,便提筆寫上一封書信,雖則寥寥數語,但卻情真意切,細膩入微,其中有這麼一句: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九個字,平實溫馨,情愫尤重,讓戴妃當即落下兩行珠淚。此事傳開去,一時成為佳話。清代學者王士禎曾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二語豔稱千古。”後來還被裡人編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當地民間廣為傳唱。

到北宋熙寧年間,蘇東坡任杭州通判。英雄相惜,對錢鏐敬佩有加,曾書《表忠觀記》碑文,高度評價錢鏐之功績。蘇公喜歡走動,也常來臨安,聽到里人之歌后,頗有感觸,便寫下了三首《陌上花》詩。

其引曰:“遊九仙山,聞裡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悽然,而其詞鄙野,為之雲。”

三首詩云:

(一)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

(二)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軿來。

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歸。

(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蘇東坡在詩裡表達了對吳越興亡的憑弔……歷代也有許多詩人都以此為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清人趙翼詩言:千秋英氣潮頭弩,三月風情陌上花。《陌上花》一曲到了明代還有人能歌。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

簡評:陽春三月,陌上花開,蜂飛蝶舞。江山依舊,物是人非。經歷了風霜雨雪,前朝遺民已垂垂老矣,仍有出遊的女子唱著歌謠,緩緩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觸景生情,感慨世事變遷,同時寄託著對王妃的追憶與悼念。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軿來。

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歸

簡評:當年,也是陽春三月,山花爛漫,王妃帶著儀仗,衣錦還鄉,路人紛紛趕來觀瞧,那陣勢風光無限。而吳越王錢鏐更是溫情體貼,讓愛妃離開得體面,歸來得從容。暢想往事,柔情滿懷,為當年王者那段人間天上的美好姻緣而揉動肝腸,令人神往。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簡評:生前富貴榮華好似草尖上的露珠,轉瞬即逝;而錢王與戴妃的愛情故事,正如那田間小路上的春花,年年開放。錢王去國懷鄉,憂愁幽思,已是痛苦萬分,還不忘叮囑妻子不急於回家,盡興遊玩。採用對比,凸顯主旨。生前富貴轉眼灰飛煙滅,而真正的愛情卻能風流千古;錢王儘管身遭亡國之痛,還不忘體貼安慰妻子,真是有情有義好男人!細品此詩,其中不無詩人由衷的激賞。(平泉一中 井茂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