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一件事兒:收拾房間,收拾心情

週末啦!

看著亂亂的房間,嗯,感覺自己已經在“垃圾堆“裡生活很久了,打掃房間吧,不能在懶癌了。

吃過午飯,首先要從衣服開始,整理衣櫃的衣服,該掛的掛好,還疊的疊起來,該洗的各種洗洗洗,然後各種洗刷刷“我的鞋”;洗完了,刷完了,接著是我的書桌,把日語書優先分類擺放,還有近期要閱讀的書單一併放在一起,其他的書先擺放整齊在書櫃上;完後是化妝品、洗漱用品這類,擺放整齊,該扔掉就扔掉吧,通通交給垃圾桶先生。最後掃地,擦地,強迫症的我,把地擦了三四遍才行。

經過我的努力變得好乾淨,打掃花了近兩個小時吧,雖然辛苦些,但打掃完欣慰地看到乾淨的房間,然後開空調吃冰激凌,太舒心了。

今天就一件事兒:收拾房間,收拾心情

不得不說,收拾東西,整理房間有著神奇般的魔力。越整理越覺得其他的煩惱絲都是煙雲。不管經歷這個社會上怎樣的洗禮,我還是保持自己的簡單和淡然。

其實收拾房間跟人生一樣,都需要不斷做減法,這樣你才會感覺自在自如,沒有人願意活在垃圾堆裡,也沒有人願意負重地活著,收拾房間也是件值得被記錄的事,從邋遢到整潔的過程。有趣且有益。

每次打掃完,乾淨整潔的房間彷彿在閃閃發光,可興奮感還沒維持多久,它就一天天黯淡起來,佈滿灰塵,彷彿這是一件永遠也完不成的事情。

於是,一到週末就投入打掃大業,心情也不斷在興奮與沮喪之間循環往復。多想有一種方法,一旦收拾好就永遠不會髒不會亂啊!

看過不少關於打掃和整理的書,《不持有的生活》《斷舍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在這些書裡,整理被上升為一種人生哲學,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但真正實踐起來,卻還是覺得非常艱難,也許,完美的家就像理想的自我一樣,只是奮鬥的方向,而並不存在於現實吧。

這些書裡,我最喜歡的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一本。整理時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心動,這是一個多麼可愛的理由。而作者近藤麻理惠從五歲就熱愛整理,十五歲起就苦心鑽研各種整理術,也讓我驚歎,原來一個人還能有這樣的活法。

今天就一件事兒:收拾房間,收拾心情

在麻理惠看來,整理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教養,應該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而“會整理的人”,不僅僅要具備物理上的收納技巧,更要培養一種正確的整理心態。

她的不少觀點都帶給我關於生活的啟發。

比如,整理之前,最先要思考的是“理想的生活”。

“磨刀不誤砍柴工”,行動之前先思考。問問自己,你到底想要藉由整理得到什麼呢?你擁有什麼物品,等於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整理不是不經思考地把東西收起來,而是要看清楚自己“在整理好的房間裡生活的樣子”。

喜歡什麼樣的傢俱、器物,為什麼會喜歡它呢?不斷追問下去,你會發現,無論是丟東西,還是買東西,最終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幸福。只有明白了自己在追求怎樣的生活,你的整理才會有動力,有標準。

今天就一件事兒:收拾房間,收拾心情

比如,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

大部分人判斷一件東西該不該留下,都會以是否有用為標準。但麻理惠認為,心動才是唯一的標準。很多東西只是看似有用而已。比如一件衣服,你覺得總有一天能穿得上吧,但它並不讓你心動,回想一下,你穿過它幾次呢?既然不喜歡,那就快速決斷,勇敢地放棄,你的時間和空間才不會被它們所耗費。周圍只縈繞讓自己心動的事物,這是一種多麼快樂的理想人生啊。其實做到這一點很難嗎?只要將所有不喜歡的東西都丟掉就好了。

比如,整理房間之後,你才會發現心中真正的渴望。

書中有個例子,有位姑娘整理自己的書架,在只留下讓自己心動的書之後,發現這些書竟然全都是關於社會福利方面的。而為了升職考試買的各種英語和考證的教材,全都被她扔掉了。藉由這次整理,她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過的保姆義工,想到自己想要創造一個媽媽和孩子都安心的社會。

今天就一件事兒:收拾房間,收拾心情

於是,她逐漸轉換軌道,後來開了自己的保姆公司。整理家裡,其實也就順便整理了自己的過去,而且從中明確地瞭解到人生中什麼是必要、什麼是不必要,什麼該做、什麼又該戒。整理之後,有人辭職,有人離婚,也有人更加熱愛自己現有的工作和生活。

“不心動的東西”就丟掉,看似簡單,但很多人卻做不到。牽絆他們的,無非兩點,一是對過去的執著,一是對未來的不安。“這是前男友送我的禮物,他當時對我真好啊……”“這個東西現在雖然用不上,但說不定總有一天用得上呢。”這種情緒又何止在整理東西時存在呢,找工作,跟人交往,我們無不受困於這兩種想法,看不清楚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其實,無論整理物品,還是整理生活,都是透過與自己對話,找到或留下真正讓你怦然心動的。比起收藏回憶,不如愛惜現在的自己。丟掉不必要的雜物,才能找回人生決斷力。在整理的魔法中,我們孕育出人生的自識與自信,然後把更多的時間和熱忱,投注在真正讓自己心動的事業上。

真正的人生,從整理之後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