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學教育:精英階層的分化器


公學教育:精英階層的分化器


英國電影《喧囂俱樂部》劇照

世界上可能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民眾如英國人一樣熱衷於關心和談論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階層,並且持之以恆地對“上流社會”的生活充滿好奇。在這個國家,一個人的口音、穿著,就讀過的學校,甚至是走路的姿態,無不暴露出他所出身的家庭和所處的階層。在英國社會的不同階層之間不僅區別顯著,而且鴻溝深重,在英國,想要跨越不同階層之間的界限,乃至想要保住自己所處的階層優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在英國社會的階層分化和固化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牛津、劍橋等大學固然是英國精英們的大本營,但相比於大學,英國諸多著名的私立公學,早早地就起到了篩選出英國精英階層的作用,堪稱是英國社會階層的分化器。


公學教育:精英階層的分化器


英國電視劇《唐頓莊園》劇照

出於對“上流社會”生活的窺探欲,反映英國老式貴族生活情調的英劇《唐頓莊園》引發了英國電視觀眾持久的復古情緒。同樣的原因,2014年的一部英國電影《喧囂俱樂部》(The Riot Club)也引起了英國民眾的關注。這部描寫牛津大學裡幾位出身顯貴的學生加入一家歷史悠久的“喧囂俱樂部”,然後鬧得全校雞犬不寧的電影,其中的主要情節並非杜撰,其原型正是出自牛津大學歷史悠久的神秘社團“布靈頓俱樂部”(The Bullingdon Club),現今英國政壇上幾位風生水起的人物,如首相大衛·卡梅倫、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都曾經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而他們在進入牛津之前,無一不是出身於英國著名的公學,不出意外的是,大多數都來自伊頓公學(Eton Public)。

在牛津大學或是劍橋大學的校園裡,偶爾會走過一些看上去非常“posh”(時髦)的學生,他們都穿著略顯隨意的西裝外套,或許還配上一條短褲,表情顯得輕鬆自信。這些學生很可能來自公學,有些學生還會穿上一件更為醒目的藍綠色的西裝外套,這就更為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身份,這種被稱為“伊頓藍”的顏色正是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的象徵。


公學教育:精英階層的分化器


伊頓公學禮拜堂

“出身的社會階層”在英國政壇始終是一個核心主題,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並不忌諱談起自己成長的優越條件,甚至曾經說自己“含著兩把銀勺出生”。相比於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現在的英國社會的政治風向遠沒有當時受到民眾自身階層的影響深重。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英國的首相幾乎全部出自伊頓公學。在1964年,英國產業工人對於工黨的支持率高出保守黨35個百分點,而非產業工人對於保守黨的支持率則高出工黨39個百分點。而到了2010年,儘管產業工人仍然支持工黨,非產業工人仍然支持保守黨,但是其間的差距已經分別縮小到了15%和14%。

只有7%的英國人會進入公學學習,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國會議員出身公學(四分之一的國會議員從牛津或劍橋畢業),統計數字已經說明了公學在英國教育系統中的特殊地位。公學教育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政壇,而是在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44%的位列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財富榜的富豪,43%的報紙專欄作家,26%的BBC部門經理,71%的資深法官,55%的白廳高級秘書和50%的上議院成員都出身於公學。

英國人對於英國社會階層分類的細化可能恰恰說明了人們對於自身階層地位的持久的擔憂。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13年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層(working class)、中產階層(middle class)和上層(upper class)簡單的三分法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的英國社會,只有39%的英國人可以被劃分到這三個領域中。在這個有16萬人參與的英國社會階層調查中顯示,人們以前習慣以職業、財富和教育劃分社會階層,但是這種方法在當代同樣顯得過於簡單,人們如今需要在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和文化層面三個維度來劃分一個人的階層:即精英階層(elite)、穩定中產階層(establishedmiddle class)、技術中產階層(technicalmiddle class)、富有工薪階層(newaffluent workers)、新興服務型工薪階層(emergentservice workers)、傳統工薪階層(traditionalworking class),以及無保障無產階層(precariat)。令人吃驚的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保障無產階層佔全社會人口的15%,而且大約有25%的英國兒童被認為生活在貧困之中。


公學教育:精英階層的分化器


學生們在惠靈頓公學餐廳就餐的情形

在由家庭、收入和教育等因素所區分的不同社會階層之下,所隱藏變量是能量與文化,這包括孩子父母對於外界的影響,自身工作的自由程度,還有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學校所不能給予的教育,這對於孩子的未來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身在較高社會階層的家庭才能把孩子送進公學,還是進了公學才可以更容易地進入較高的社會階層,這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英國中上階層的家庭想要使自身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能夠延續,私立教育系統正是其中的關鍵步驟,讓孩子進入到父母曾經就讀的公學,進而進入一個好大學,得到一個體面的工作,環環相扣。正是因為如此,在英國申請工作,很多頂級企業都要求求職者們從自己就讀的中學開始填寫簡歷。

2014年,英國政府的“社會活動性與兒童貧窮委員會”(Social Mobility and Child Poverty Commision)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英國是一個“精英主義深重”的國家。在英國的“頂級職業”中,相對於普通英國人口,有相當多的人出身私立教育。一項調查顯示,在英國的13家頂級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和金融公司,他們所掌握的4.5萬個“頂級工作”中,其中70%的位置被接受了私立教育的申請者得到。


公學教育:精英階層的分化器


斯托公學舉辦的一場激烈的校際橄欖球賽

在大學教育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英國的僱主們開始把目光從大學成績單轉向求職者的其他特質。相比於公立學校更多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目前在英國求職所需要的素質很大一部分屬於私立的公學所特有的教育範疇,例如個人風格、口音、舉止、適應性、團隊合作能力,這些“軟能力”被很多的僱主認為是天才的標誌。

想要延續自身階層優勢的英國中產階層以及“中上階層”家庭,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聲名遠揚的老派英國公學正在越來越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富豪,這使英國普通中產家庭的孩子進入公學讀書的成本快速增加。在英國,把孩子送進伊頓公學讀書曾經被看作是一個“階級聲明”,但是現在,把孩子送進一所著名的公學更多的則是證明孩子的父母每年願意花費超過英國人平均年工資的學費讓孩子進入一個相對更好的教育環境中,更容易進入一所好大學。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孩子之後的人生打拼,可能會比他的父輩們更加艱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