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探索「公司+基地+貧困戶」綠色產業扶貧模式紀實(下)

“山高石頭多,茅草滿山坡”是大姚縣金碧鎮將軍村委會花果山過去的真實寫照。2010年,大姚仕華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士華流轉山地開發建設花果山以後,當地群眾再也不用“望山興嘆”了。

如今,公司初步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生態循環、旅遊觀光等新型生態產業鏈,同時將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結成利益鏈條,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收完家裡3畝多水稻,第二天一早,金碧鎮將軍村委會李咀二組貧困戶郭重華就駕駛三輪車趕往種植基地。今年65歲的郭重華一到基地就忙著割草。“我承包了公司3414棵軟籽石榴和核桃樹管護,每株管護費10元,一年有3萬多元的收入。”休息間隙,郭重華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基地,像我這麼大年紀的,去打工都難打。現在方便了,生產和打工兩不誤。”

“彭總,我想到你的基地打工,學習種養結合技術。” 同彭士華說完這話時,38歲的姚安縣光祿鎮梯子村委會新開田村貧困戶李順平臉一下紅了,一個從未走出大山的彝家漢子,“第一次求職”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重要的是要有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

經過幾年努力,公司建成核桃採穗圃50畝,培育三臺、紫皮、龍佳等核桃優良品種,每年可採穗條3萬條,輻射帶動周邊群眾改良核桃品種;在趙家店鎮黑什裡村流轉土地400畝種植軟籽石榴,帶動當地發展種植軟籽石榴1000畝;2018年,發放5000只仔雞給有養殖願望的貧困戶散養,回收“綠殼”蛋,解決貧困戶銷售之難。同時,將軍、涼橋、鎖北村委會的300戶貧困戶,每戶以5000元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入股公司,發展“綠殼”蛋雞養殖,通過分紅實現增收。

“流轉山林、開發產業,既盤活了資源、壯大了產業,也讓貧困戶增收脫貧有了多重保障,同時也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將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白相宏說:“將軍村原來是個‘空殼’村,現在,村集體經濟入股公司20萬元,每年有1.5萬元分紅;村委會組織勞動力到基地務工,每年有1.5萬元的勞務管理費。”

在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汪光獻看來,公司探索建立的“公司+基地+貧困戶”綠色產業扶貧模式,一頭連接市場主體、一頭連接貧困戶,不僅推動了農業提質增效,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且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激活了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

望著滿山遍野的果樹,彭士華信心滿滿地說:“公司將以核桃種植為核心,融入養殖業、產品加工、觀光休閒、科普教育、娛樂餐飲等為一體的‘莊園經濟’,打造具有大姚縣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同時,健全完善公司、合作社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密切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發展壯大、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致富。”記者 趙文麗

記者手記: 大姚縣探索建立的 “公司+基地+貧困戶”綠色產業扶貧模式,通過“三變”改革,整合有效資源,使廣大農民群眾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民、村集體與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促進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