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衰与荣,曾国藩的人生漩涡与浪尖

思味曾国藩,常常感觉:这样一个心怀天下的智者、一代重臣,他活得可真不容易。

是的,真不容易。曾国藩忙劳碌的一辈子,以至只有借祖辈、父辈亲人的“死”,在“丁忧”时才得道皇上恩准歇一歇。

生与死,衰与荣,曾国藩的人生漩涡与浪尖

曾国藩着官服画像

读书、科考、做官、客地统兵团练、做地方官,曾国藩经历了这样的一生。联想他剿捻“河防”之后的一系列不甘与屈辱,就感觉这样的一个人,这么一个在一时代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方面都有些卓越的人,活得是有点太仓促了。

曾国藩就像活得好好的一棵庄稼,鲜活着其根其本还没到死,却给晚清那段挺狗血的历史给雪上加霜摧残了。这个人读书、进身、做官,在那个时代,还算少有曲折。曾国藩做京官,遇上了一个叫他基本上感到顺心的皇帝,虽然在京官开始的日子里,穷顿的生活困扰着他,官做得近乎“光屁股”全裸,但在官途上最终却还是做到了“十年九升”,成为后世官场追逐的榜样。

曾国藩“十年九升”的岁月,交织着一个“穷”字,以至这个大大的“穷”字,叫曾国藩持守“穷”途,以“廉”养出了大大的官旺。曾国藩身上如此会做官的成功之道,至今都值得很多人在不同的情形、细节下奉行并学习。

“十年九升”,在曾国藩的一生当中还算比较顺当的“景儿”。之后,他就开始走上被咸丰皇上整治到十分不好受的地步。

都是因为曾国藩当着满朝文武“犯颜直谏”给新皇上的“上课”闹得,他这么一做的结果是:这新即位的皇上咸丰没有一天喜欢他,一直到他驾崩死去。皇上,这个掌管这天下人命运的皇上,他从心里始终惦记着曾国藩给他当众“上课”训话的仇,这样一来,曾国藩的日子能会好到哪去呢?

事实上曾国藩因此影响了一生的前程命运。此前,曾国藩渴望外放,从最基本的生活角度讲,曾国藩觉得,他如果做地方官,首先能在正常收入上会比做京城多些银两,而从新欢天下的忠君报国来说,做地方官能在涉及一地民生政务的治理中,做出些官场实绩,还能捞到些丰足的政治资本,这样,再回朝中做要臣,可谓人生仕途最圆满。

这是曾国藩给自己设计的政治人生之路,可实际上,现实很让曾国藩无奈,道光帝时,曾国藩做到“十年九升”,而打这咸丰帝开始,自他登基到他驾崩那天死,他就没真正喜欢过曾国藩这个人。

请看曾国藩在这个新皇帝咸丰手下过得什么日子────

在地方,他虽给咸丰皇帝顶着太平军的炮灰上,干得真是给大清江山顶上去卖命丢脑袋的事儿。曾国藩先是编练团勇,在帮着地方“办”的过程中,落得“曾妖、曾剃头”的恶名,还几次被太平军逼得在战败面前自杀过,后来打过些胜仗后,朝廷虽然认可湘军,但曾国藩仍是没有地方官的权利实授,更非钦差大臣,他是雄兵统帅,但他却是打仗、卖命没有自己地盘的“客地”作战,而且,这样一如既往很多年,直到不喜欢他的皇上死去之后。

文人打仗上战场,曾国藩可谓开创,而且勇气可嘉,请看────

曾国藩此前没有做过一天行伍军事,更为有过兵法演习的经历,纯粹一书生、文官,满脑子“程朱”理学,满心思经世致用的礼仪道德、满腹诗词文章。

这样的一个人,从摸索着开始,他就真得上了战场,而且还真得成了一代统兵打仗的“中堂老帅”,成了威震天下的“东南之主”。

在曾国藩勇气之下“文、武”之道的漫长转身中,磨砺与艰辛痛并着成全了他的快意人生,请看────

生与死,衰与荣,曾国藩的人生漩涡与浪尖

分分合合,曾国藩与左宗棠

在他的统兵、出征路上、在他的帐下运筹中,,缺粮、缺饷、缺兵,以及用人之权利之事难以协调,甚至是伤及性命的遭算计、遭迫害等,太多太多,多成伤心窝火之事,并且伴随着他整个军事征战人生的始末,靖港之败、湖口之败、三河尽丧、生死祁门,那一桩、那一件,不是要死要活的时候,想到死,去自杀,都是逼到绝地神无退路的时候。

曾国藩在地方实授官场上的日子并不多,无奈从剿捻的牵线下来回两江,请看────

曾国藩想肃整吏治,很快他都发现自己费尽心思的肃整之策贯通不下去,大清都成“烂到萝卜心儿”之势了。官场之上所谓的国之官员,此时多为帝国肌肤上了的癣疥、狼疮。如此天下?安得良民!曾国藩怎么整、怎么肃?

只有天知道。

曾国藩一生当中,还有一个人生特色,不断地去深入,又不断地被“出局”,而且每一次出局对其来说,都是一次心有不甘的巨大戕害,丁忧“乡居”,是“出局”,虽然自己绝意走向出局的意思,但留给他的是恨,他恨不断地被地方“开刷”、气恼于人家根本不拿你当回事还要“修理”你的过程。

剿捻被出局,面对自己深思熟虑的“河防”之策,老迈的曾国藩此时不甘,他不甘心就这么在初战不利、正遭人骂的情形下被打压出局,他都想以“散员”身分留营来落实他的“河防” 大计,而且如此请求之下,朝廷还是决定不用他。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人生当中最后的被“出局”,这次出局,老实说他曾国藩有遗憾吗?委屈吗?有!但他已经看开了,本来自己的这趟“淌水”深入而来,就是朝廷将自己作为一枚棋子被使唤的结果,自己事忠、忠“事”之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已经足矣!

毕竟,自己是慈禧、是朝廷随意调遣的棋子,自己左右不了时局之下百姓的那张嘴、那腔情绪。

曾国藩的一生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自己每出一次局,必成全一回李鸿章,攻取南京之后的曾氏兄弟,自裁湘军成全了李鸿章;剿捻,自己被出局,也是如此,天津教案呢?更是如此。

如果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后来的李鸿章”这话说得大点,那么,说“李鸿章是站在曾国藩的肩膀上才声名大起的”这样的话,应该不过分。做如此想,你会又觉得不仅如此,对于中国近代的洋务、留学等事来说,李鸿章及其后来者,那一个不是站在了曾国藩的肩膀之上,书写了历史的波澜绝响。

这就是曾国藩的历史意义,这也是应该告诉列位有关这个人的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人生实事。

曾国藩的思想智慧博大精深,毛泽东追捧,蒋介石亦热衷,而且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有滥觞之势。但从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出落、做官、编练等人生脉弦展现上,捕捉鲜活、生动、惊险传奇,你深入之后,看到的是一个能坐到你身边的亲切可爱的曾国藩,更是一个让你在“我与曾国藩换位”历史穿越的阅读中,得到一个让您有所感悟,有所怀想的曾国藩。

李树泽,作家、图书策划人、出版编辑。河北阜平人,河北首届孙犁文学奖获奖作家。联系方式,手机:13393165602;QQ:904036717,邮箱:[email protected];住址:北京通州东燕郊福成3期14号楼5单元403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