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近70年麒麟“活”了 龙门村民自发拯救麒麟文化

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日前在东莞市清溪镇举行,来自全省7个市的21支队伍、500多名麒麟舞艺人参加比赛,共同切磋技艺,展示麒麟文化的艺术魅力。活动现场,来自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的集春堂麒麟队精彩亮相,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沉睡”近70年麒麟“活”了 龙门村民自发拯救麒麟文化

集春堂麒麟队队员练习舞麒麟。


 保护

村民自发成立基金会抢救振兴麒麟文化

据介绍,官田村集春堂麒麟队起源于清末,麒麟舞由麒麟、拳法、五色组成,融合音乐、武术于一体,既有美学欣赏价值又有历史研究价值。集春堂麒麟队的表演以锣鼓、唢呐为伴奏,曲调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花会风格。逢年过节,永汉镇的群众就会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该村的麒麟文化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消失。“麒麟”在经历了近70年的沉睡后,2017年6月,为挖掘弘扬和抢救传承王屋村民小组的麒麟文化,官田村青年王俊艺等人自发成立抢救振兴麒麟文化基金会,多方筹集资金几万元,邀请增城荔城街道棠村庆春堂麒麟队前来义务执教,重组集春堂麒麟队。王俊艺介绍,庆春堂麒麟队与集春堂麒麟队是同宗同源的,表演技法一样。

集春堂麒麟队队员经过半年多的强化训练和筹备,中断了近70年的麒麟舞终于在今年1月31日在村里重新舞起来。

传承

年轻人舞麒麟令老人感到欣慰

据介绍,集春堂麒麟队的麒麟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据村里老人介绍,以前村里有3只麒麟,分别是黑麒麟、黑颈麒麟和红麒麟。现在,他们舞的是庆春堂师傅教的红麒麟。

麒麟队不仅有麒麟舞表演,还融入了传统的拳法武术表演,以及锄头、双头、二棍、挑刀、关刀、双刀、方耙、凉牌、长梁等武器表演。目前,集春堂麒麟队共有队员38人,最小的7岁,当中有学生、厨师、农庄老板等。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他们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抽时间进行训练。

在官田村祠堂里,经常可看到这样一幅景象:老人们坐在一旁聊天,看着后辈在空地上一遍一遍地打拳法,在旁边姗姗学步的孩子们也有模有样地跟着学。王俊艺说,因为经常聚在一起训练,村民更团结了。村里多位老人表示,集春堂的麒麟舞有一群年轻人传承下去,备感欣慰。

王俊艺希望通过表演筹集更多资金发展麒麟队,同时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和开展助学活动。

恵报全媒体记者:黄宇翔

特约通讯员:黄伟光、刘智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