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数学拔尖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这一特点

点击关注标题下方“上课嘞”,获取更多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

没想到,数学拔尖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这一特点


在我上初中时,我很羡慕甚至嫉妒一个人,他,是我的同桌。

陈同学,是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据我的观察呢,他似乎不需要怎么认真地学习就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他有时会在上课时睡觉,有时偷偷地玩手机游戏。当时我还很好奇,我说数学老师在讲课你竟然在玩游戏。他说老师讲的这些太简单了

尽管这样,每次老师在课上抛出一道思考题,他经常是第一个回答的,并且对答如流。每次老师在黑板上出题目,随机点名让同学上去解,我都是心里紧张的很,生怕被叫上去不会做就尴尬了,而这样的场面已经不少咯。相比之下,我的同桌,总是一幅淡定自如的样子,每次被叫到都是弹无虚发。

没想到,数学拔尖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这一特点


起初我以为我的同桌只是故意在课上表现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显得自己智商高,说不定背地里在课下拼了命努力呢?而事实呢?

课余时间,他可与男生交流手游、NBA,又可与女同学大谈娱乐圈八卦,上完晚自习一回到宿舍,就在下铺来了个葛优躺,拿着手机津津有味地玩游戏。到晚上熄灯时间了要么上被窝睡觉,要么继续玩会儿游戏。

对,他就是这样的,我对他太了解了。

而每次到考试的时候,他的总成绩看起来总是如此地令人羡慕,尤其是数学,每次都能在全年级600名学生中获得前5名的好成绩。

而我,就是被碾压的存在,成绩中等,又不甘堕落成学渣的存在。在班级里仿佛一个小透明,毕竟像我同桌这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经吸引了大多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力。

我,上课认真听讲,上完晚自习后,回到宿舍还要继续补作业,早上6点起来在宿舍楼的自习室里小声晨读。

说真心话,有时候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这么努力,学习成绩仅仅是一般。

没想到,数学拔尖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这一特点


我特别羡慕我的同桌。在我看来,他天生就是学习的料,也就是天赋高。当时的我和大多数人的学习观是这样:学习特别好的人,他们的天赋特别高,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取得高分。天赋低的人,如果还不努力那就完蛋了。

于是得出这样的式子:“成绩=天赋×努力;天赋=成绩÷努力;努力=成绩÷天赋”。

后来我发现,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除了天赋、努力之外,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让我发现这个影响因素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因为平时作业多,我总是在课后就立马开始写作业,但是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今天刚学的知识点,在课上时是记住了。

但是在写作业想要用时,却忘了很多。于是就会在写作业时经常性地翻书,还为自己找了个褒义词——回归课本。

记得那一次,我做错一道题想了很久想不通哪里出错了。忍不住,于是,就向同桌请教。我的同桌把知识点完整地说了一遍,并让我翻开书,让我认认真真地读一遍知识点和公式,包括它的使用条件、含义等等。很快,就知道自己哪里出错了。而我的同桌也一再跟我强调,一定要认真读懂知识点,理解了之后再去做题。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学霸同桌的强大之处,原来在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就能体现出来。这是天赋吗?很显然,并不是。

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

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触,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刚回到学校学习时感觉大脑变得比以往迟钝了。说明大脑需要通过思考得到锻炼,思维才能变得更敏捷。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

没想到,数学拔尖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这一特点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应该叫“伪天赋”才对。

有些学生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甚至难以察觉,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而上文中提到我的学霸同桌的强大之处正是习惯的力量!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

我和我的学霸同桌,我倾向于囫囵吞枣般了解知识点后开启刷题模式。我同桌倾向于在学习知识之后进行深入理解,再去做题。而两者的正确率如此悬殊。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没想到,数学拔尖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这一特点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

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应对,当下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学习效率高的人,往往都有极好的习惯

或许你会说我的同桌,上课不认真,回宿舍就打游戏,有这么多不好的习惯,照样年级前三的真实案例来反驳“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这一观点。那接下来,就说一下这群人身上的一种特点——优秀的思维习惯。这种因素很重要,也很隐蔽。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

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事物时,往往是借助已知的事物,已有的认知来进行联系。

七喜,作为一种汽水饮料在美国刚推出时,为了让大家熟知,它的广告词是“非可乐”,借助可乐这个已经在美国人中家喻户晓的东西,来向大众解释什么是七喜,而当时的七喜也因此在美国得到畅销。

而在学习中呢,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大多数人学到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时就只是记住了。却很少反问自己为什么并尝试去证明?而一个好奇心重的同学总是想要知道个所以然,往往会想尽办法,会借助自己已知的知识定理去证明它。而这样的同学也更容易深刻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爱思考的习惯,而这种思考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这种愉悦成为早期的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新事物,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而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难以被他人发现的。除非细心观察并和他进行深度交流,思维习惯的这种隐蔽性,也让很多人错误地觉得这是天赋所在。

习惯的上升空间其实很大

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分布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而那些在年级上名列前茅的学生,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

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了最顶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赋。换句话说,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但是,我们也听过木桶效应。桶里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

没想到,数学拔尖的人除了天赋,还有这一特点


《伤仲永》一文中,更是讲述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变成普通人的故事,引人深思。

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

所以说,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而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

在学习的路上,上课嘞陪你一起前行,成为会学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