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佳节荟萃,文化浓郁

从汉代至今2000 多年来,中国的民间形成了丰富的节日习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继春节、端午、中秋之后又一个颇受人们重视的节日。长期以来,民间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重阳风俗、重阳文化,仅这一天的节日名目,就有重阳节、文人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风筝节、射箭节、体育节、女儿节、老人节、敬老节等多种,每种节日称谓都有着一些美丽的故事或掌故。可以说重阳风俗、重阳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尊老和谐逐渐成为风气的当代,被赋予敬老的新的内涵,更值得人们对这一节日所呈现的积极意义予以发扬光大,使它潜在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

重阳节

又名“重九节”。按照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的经典《易经》称谓,阳爻为九。古人认为“九”代表数字之最多者,事物之最大者,故有“九天”、“九州”、“九派”、“九死一生”、“九牛一毛”等词。古人还把世间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阳”,为上,为正,为太阳,为光明,为朝气,为强盛。“九”被作为“阳”之极者,亦为“久”的谐音。九月九日即含有日月两仪之极,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称“重九”、“重阳”。曹操的儿子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九,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长于久,故以享宴得高会。”尤其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中“每逢佳节”句,就可知至迟在唐朝,九月九日就成为人们所青睐的“佳节”,已延续1000多年。

文人节

又称“诗人节”。“重阳”一词,始见于文人笔下的,是屈原的《离骚?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意思是说:“集聚九重阳气进入帝宫,探访旬始星参观清都天庭。”屈原此处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此后2000多年,文人们咏重阳的诗词汗牛充栋,多不胜举,而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日,文人们聚会咏唱,赋诗作文,兴味无穷。田园诗人陶渊明《九月闲居》诗序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当时陶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不愿作官),采菊东篱,喜酒而无酒可饮,只有摘一把菊花嚼嚼以解酒瘾。正惆怅间,见一白衣人送酒来,打开酒坛便高兴地饮了起来。此白衣人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使者。王多年来想结交陶渊明而没有如愿,便在重阳节送酒来,于是两人成了好友。陶遂写了《九月闲居》之诗,并因此事成了“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成语典故,以寓意朋友相交。唐代王勃九月九日故事,也是千古佳话:此日,王勃(传说当时仅十四岁)前往任交趾令的父亲处时,路过南昌(洪州)。时值洪州知州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上宴请文朋好友,王勃被朋友一并拉到宴会上。席间,阎展纸邀诗,并汇集一起,征诗序于众文人。阎本想让女婿吴子章作序文,借此炫耀其女婿的才气。大家知道东道主阎知州心意,均谦让不动笔。王勃不知此情,提笔便写,阎见是一孩子在写,很不高兴,又不便发作,站在一旁冷眼旁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冀轸,地接衡庐……”气势不凡,众人另眼相看。当王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众人无不拍案叫绝,阎知州也转怒为喜。这就是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由来,王勃从此名震文坛,后来成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可惜的是27岁时就死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多首咏重阳的诗作。《全唐诗》、《全宋词》、《历代赋》、《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古代大型诗文集中,涉及重阳节的诗、词、文,不胜枚举,多是文人们在重阳日的欢会之作,或于此日抒发感怀及唱酬之作。故文人们多把此日当作自己的节日,聚友酬唱,尽情欢娱,表达情思。

茱萸节

九月,茱萸(俗名枣皮)成熟,挂满枝头,小铃铛似的红果在绿叶陪衬下,煞是好看。据汉代《西京杂记》载: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伺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嫁于贫民。贾传出:在皇宫中时,每年九月九日,妃子及宫女们都要头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插茱萸之风由皇宫渐渐传到民间。由于茱萸的药用功效,人们认为它能除病避邪,更增加了重阳茱萸节的神话色彩。南北朝时的南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重阳登高插茱萸风俗由来的故事:东汉时,“汝南太守桓景随费长房(汝南市掾)游学累年。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此故事虽不一定可信,但含有一定科学道理:古代人们患病,不知病因,常谓之邪气所致。佩茱萸囊,饮菊花酒,正是茱萸、菊花的药性对某些疾病有抑制或治疗作用,使病得以痊愈或起到了预防作用。古人不明此理,故谓茱萸能避邪延寿。历代文人诗词中,咏颂茱萸的作品也为数极多(见本人《鸿爪集?漫话茱萸》),都把茱萸当作避邪延寿的神物而歌咏。

九九重阳,佳节荟萃,文化浓郁

菊花节

九月,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据汉《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也是由于菊花的药用功效,人们认为,饮菊花酒可延年益寿,活得长“久”。古代文人们重阳咏菊花诗比比皆是。如王维《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唐代诗人李欣《九月刘十八东堂集》:“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词《醉花阴?重九》更是脍炙人口:“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即菊花也。人们于重阳日赏菊、画菊、赋菊花诗、填菊花词、饮菊花酒,妇女们头插菊花、穿菊花裙子。唐宋以后,人们就把重阳节当作菊花节、赏菊节了。以至今天许多人还在此日,采一把菊花,插在室内作为风景。

九九重阳,佳节荟萃,文化浓郁

登高节

登高之俗,大约源于前述东汉费长房茱萸避难故事,或因文人们多喜于此日郊游登高、聚会赋诗之故,因称“登高节”。唐宋时,人们常于重阳节吃糕,犹如今天中秋节吃月饼。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之意。《嘉话录》载:唐代给事中袁高之子袁师德,九月九日出门作客。主人席间请袁吃糕,袁坚决不吃。人询其故,始知为避父之讳,不忍吃糕(高)。邵博《闻见后录》载刘梦得重阳吃糕趣闻:刘席间吃糕作《九日》诗,因拘泥于《六经》中无“糕”字,故作诗不敢用“糕”字,改用别字,以字害意。诗友宋子京说他:“刘郎不肯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宋代,重阳节吃糕很讲究,据宋元时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日(重阳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赠。”明、清代重阳登高所吃之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为花糕。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载:重阳日晨,父母将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成年子女额上,祝愿道:“愿儿百事俱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风筝节

九月九日,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大人携小孩到郊外游玩时,往往带上风筝,作放飞嬉戏。风筝形制多样,五彩缤纷,种类颇多,有能够高飞的,有装有响笛、飞起来呼啸声如笛鸣的;有装着利器的、能够打斗破坏别的风筝的;有装有信插的,可以传递信件的(古代多有用风筝传递情报的军事案例)。闽南(福建)语言中有“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无数装有响笛的风筝在天空飞鸣。据资料记载,台湾重阳放风筝习俗起源很早,台北瑞芳镇,还有一座风筝博物馆。重阳节同清明节一样,既是放风筝的好时光,也是展示制作风筝精巧技艺的好机会。

九九重阳,佳节荟萃,文化浓郁

射箭节

南北朝到唐代时,宫廷中的王公贵族或军旅中的将帅士卒,于重阳节跑马射箭,围猎娱乐亦成习俗。《神异录》、《集异记》载:“天宝中,玄宗猎于沙苑,射孤鹤。鹤中箭,西南而逝。益州有道观,道士徐佐卿自外来,谓弟子曰:‘吾为飞矢所中。’以箭挂于壁,曰:‘箭主到此付之。’后禄山之乱,明皇(玄宗)幸蜀,游于观,识其箭曰:‘此吾沙苑中射鹤箭也。’乃知鹤为徐佐卿所化。”故事是说,唐代天宝十三年重阳节,唐玄宗在沙苑打猎,射一只鹤,鹤中箭后,带箭向西南飞走了。不久,益州(今成都)青城山道士徐佐卿从外面回来,对他的徒弟说:“我被飞箭射中了”。把箭挂在墙上,说:“箭主到这里来时把箭还给他。”后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到四川时来青城观游,看到这支箭,很惊讶地问:“这是我在沙苑中射鹤的那支箭,怎么在这儿?”经询问,才知道当年重阳节所射的那只鹤是徐佐卿变化的。按明代《略阳县志》记载,徐佐卿飞升成仙处,是在今汉中市略阳县东南四十里飞仙岭。

体育节

由于重阳节时,不冷不热,天气多晴朗,人们多有郊游、登高(登山)、射箭、放风筝等户外体育及健身活动,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就作为体育活动最理想的日子。1940年国民政府就确定农历九月九日为体育节,推动国民体育运动。

九九重阳,佳节荟萃,文化浓郁

女儿节

九月九日,也是妇女们的休息日。据晋代干宝《搜神记》载:淮南全椒县有一位丁氏,嫁给同县的大富户谢某为妻。公婆凶恶残暴,常虐待丁氏,强迫丁氏干繁重体力家务,如果如期完成不了,就惨遭痛骂、毒打。丁氏忍无可忍,于九月九日悬梁自尽。死后阴魂不散,托梦给众人说:“作媳妇的,每天辛辛苦苦,不得片刻休息。应让天下公婆,于每年重阳日给媳妇们放假一天。”自此后,江南人每逢重阳节让妇女休息,还把嫁出去的女儿们接回娘家吃花糕,并给这位丁氏立祠祭祀,称“丁姑祠”。到明代,人们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老人节 敬老节

“九九重阳”的“九九”,与“久久”谐音,即含“长久”、“长寿”之意;又因“九”为数之最多者,老人们期盼长寿,儿女们期望父母延年,活到九十九,故重阳又成为人们敬老尊老的节日。老人于此日结伴登高,锻炼身体,切磋感情,延年益寿,又成为老人所钟情的节日。此日,子女们给父祖辈送节日食品衣物,年轻人看望自己所崇敬的老前辈,老年朋友间互相问讯致意。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单位在重阳节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开座谈会或为其解决困难,以示尊重和对其所作贡献的不忘。这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对社会的尊老礼仪、传承爱心起着和谐温暖和教化作用。1974年,我国台湾政府内政部为了弘扬“尊老崇孝”民族传统,特定重阳节为敬老节。

九九重阳,佳节荟萃,文化浓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