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一份英雄情結,大家應該都幻想過自己能在危難面前站出來拯救世界,很多導演和作者為了滿足大眾的口味,已經把這份情結體現在了熒幕和小說裡,其實當真正的危難到來的時刻,能承受這份重擔的又有幾人呢?能挑得起擔子,在亂世中力挽狂瀾的是真正當之無愧的英雄,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稱為英雄的不多,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位英雄。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這位英雄身處大明朝,他叫于謙。在他小的時候,就有僧人預言“這是他日的救時宰相”。于謙剛當官的時候,是一位御史,御史就是專門負責彈劾的,只要他看不過去的都能去皇帝面前參上一本。憑藉出色嚴謹的工作態度,獲得了認可與肯定。在明宣宗繼位後,朱高煦舉兵反叛,叛亂被平息後,于謙代表明宣宗去斥責朱高煦,換成人其他人在這位戰功顯赫,奪嫡差點成功,脾氣還臭的親王面前,估計戰戰兢兢的,可於謙不怕,硬是把這位囂張跋扈的親王罵的狗血淋頭、羞愧不已。這件事過後,皇帝就更喜歡于謙了。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不久之後,于謙被調任到地方為官,到任後,賑災救濟、安排勞役等工作做的也十分出色,本身作風又很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在河南、陝西等地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于謙在明初的官場裡很受賞識,也算是一位紅人了。當初大太監王振權傾朝野,在於謙返回京城的時候,王振也想和于謙搞搞關係,套套近乎,暗示于謙暗地裡給自己點好處,于謙甩都不甩這位大太監,告訴他:“我只有兩袖清風”。王振嫉恨於心,不久後就找到機會想整整于謙,當時有一個和于謙名字相似的官員犯錯,于謙因此被誤抓並被判了死刑。于謙壓根不怕,鎮定自若,反倒是各地百姓知道後群情激奮,為于謙伸冤,不僅百姓,連幾位親王也出面說清,王振沒轍,只能讓于謙官復原職。十幾年後,在地方上幹出了成績的于謙被調回京城出任兵部侍郎,這就算正式的進入了大明朝的權利中心了。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不久後,爆發了一場戰爭,就是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場炫耀明朝武力的戰爭隨行的幾乎是朝廷的所有主要官員,于謙在最後一刻被兵部尚書替換,留在了京城。土木堡之戰失敗後,皇帝和官員被俘虜,部隊也基本損失殆盡,而且蒙古大軍就離京城不遠,國難當前,人心惶惶,朝堂上出現了南遷南京的聲音,此時此刻,于謙站了出來,他斥責那些主張南遷的官員,“應該砍掉妄加議論遷都南京的人的頭!首都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都就等於向天下人宣佈大明氣數要盡了!諸位還記得宋朝的事情嗎!”這句話不僅讓那些主張南遷的人閉了嘴,還得到了朝中元老和監國的朱祁鈺支持,于謙臨時被升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城的守衛工作。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有一句老話,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被俘,蒙古人帶著明英宗在邊關到處勒索,于謙下令各地守將,不管蒙古人怎麼拿明英宗索要錢財物資,一律不理睬,同時又和剩餘的大臣商議,為了穩定天下,也為了斷絕蒙古人用明英宗勒索的想法,立監國的朱祁鈺為皇帝。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于謙是一個書生,從未打過仗,這份重擔此時壓在了他的身上,這也是他蛻變成英雄的一戰!于謙下令調回各地的後備軍隊,進京時順便把北京附近糧倉的糧草也運回,此舉解決了重要的糧食問題。各地後備役到了北京後,于謙讓駐守北京的部隊為主力,訓練這批戰鬥力不足的後備役。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不久後,沒撈到好處的蒙古大軍決定進攻北京,總指揮官分配了北京九門的任務,自己親自鎮守蒙古大軍主攻的方向。同時下令,大軍出城以後立馬關閉城門,戰鬥沒結束不許開門,還有一個命令讓大家都知道只有死守北京,沒有其他出路了,這個命令就是:長官擅自離開部隊就斬殺長官,整隊逃跑就後隊斬前隊!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蒙古人到北京城下後,看到旌旗招展,氣勢就弱了,戰鬥打響後,明朝軍隊利用地形和裝備的優勢將蒙古軍隊釘在了城外,北京就在明朝軍隊的身後,想到國仇家恨,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成倍的增長,激戰數日,明朝大軍終於把蒙古軍打退。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北京保衛戰這場事關明朝生死的戰爭,于謙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戰後他卻拒絕封賞,只接受了一些榮譽性的賞賜,錢財官爵一律不要,這種作風更是深得朱祁鈺欣賞,愈加信任於謙。

和蒙古和解後,明朝接回了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鈺把朱祁鎮軟禁起來,直到朱祁鈺彌留之際,在一幫和于謙不對頭的大臣和太監扶持下,重新登上皇位,而後在這幫人的慫恿挑撥下,決定殺了于謙。

他在國難當前勇敢的站了出來,拯救人民與國家於水火之中

于謙處刑那天,無數百姓為他送行,還有許多官員為他鳴冤,朱祁鎮事後也後悔不已,幾年以後,陷害於謙的幾位大臣全部都被處理了,于謙的冤案也得以昭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