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大戰在即義和團卻被隊友出賣,氣憤至極

 清光緒二十六年六月(1900年7月)天津被八國聯軍攻佔,慘遭荼毒的事件。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大戰在即義和團卻被隊友出賣,氣憤至極

  是年五月中旬,義和團及廣大清軍保衛天津的戰鬥開始後,帝國主義列強也加緊向中國大舉增兵,準備進一步擴大對華侵略戰爭。至六月初,在大沽登陸的八國聯軍總數已達1.4萬人。沙俄關東司令官阿列克謝耶夫(AлексееB E.N.,1843―1949)也從旅順趕來,指揮八國聯軍進攻天津的軍事行動。六月十三日(7月9日),一股日軍從租界衝向天津南郊紀家莊,企圖包抄那裡的義和團及清軍。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大戰在即義和團卻被隊友出賣,氣憤至極

義和團在韓以禮率領下頑強堅守,擊斃日軍中隊長一名,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利。與此同時,八國聯軍6000人從租界撲向小營門、馬場道,向聶士成武衛前軍發起進攻,清軍被迫撤至八里臺一帶。是時佔領紀家莊的日軍又從背後衝來,清軍腹背受敵,局勢危急,但廣大官兵仍奮勇抵抗,與敵苦戰兩個多小時。直隸提督聶士成在槍林彈雨中身先士卒,身上負傷多處,“腹破腸出,猶揮軍向前”,最後頭部、胸部相繼中彈,英勇犧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大戰在即義和團卻被隊友出賣,氣憤至極

聶士成(?―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曾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他英勇抗敵,戰功卓著。光緒二十六年春,曾奉命在落垡等地鎮壓、屠殺義和團,但在反侵略戰爭中,能夠英勇抵禦外侮,直至陣亡,不愧為一個愛國將領。聶士成犧牲後,清軍敗潰,陣亡350多人。同一天,侵略軍還佔領了天津城南海光寺西機器局,兵臨天津城下,局勢萬分危急。在大敵壓境的緊要關頭,幫辦北洋大臣宋慶卻秉承慈禧太后旨意,夥同馬玉昆清軍在天津城內大殺義和團,為清政府乞和投降做準備。

當天晚間,義和團與清軍合力圍攻租界,清兵責令義和團充當先鋒,冒著猛烈炮火向敵人進攻,清軍卻在背後向義和團開槍射擊,直至天明。義和團當場犧牲2000多人。十七日凌晨,阿列克謝耶夫指揮5000多俄軍進犯天津城東北角三叉河口及黑炮臺一帶;同時英、日、美、法等國軍隊5000多人從海光寺向天津南門發起進攻。清軍“聞之”,然“皆以擊拳匪為忙”,即在城內大肆屠殺義和團,僅半天時間,城內義和團壇場全遭破壞。而後,宋慶、馬玉昆率軍臨陣脫逃,倉皇退往北倉、楊村。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大戰在即義和團卻被隊友出賣,氣憤至極

天津城內留守兵力只有少數義和團、清朝練軍、水師營和打雁獵戶,總共不足1萬人,防守力量大為削弱。面對敵人的猖狂進攻,留守天津的清兵和義和團進行了頑強抵抗。天津城南門是戰鬥最激烈的戰場,堅守此處的有義和團民、何永盛練軍及打雁獵戶。他們利用城外壕溝、墳丘及房屋作掩護,靈活地阻擊敵人。獵戶憑藉準確槍法也在船上和蘆葦叢中向敵人射擊。5000多侵略軍被四處射來的子彈打得暈頭轉向,進退兩難。戰鬥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敵軍才在漢奸鄭殿芳引導下炸開城牆,攻入城中。義和團、清軍又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張德成、楊壽臣等義和團首領身負重傷,練軍守備宋春華英勇犧牲。下午,義和團及清軍漸不能支,被迫撤出天津。南門保衛戰,中國軍民共擊斃敵軍750多人,是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戰鬥中殲敵最多的一仗。在南門保衛戰同時,攻打天津城東北角的敵軍也受到義和團及清軍水師營的有力阻擊,傷亡150多人。直至十八日下午南門失守後,城東北角的守軍受到敵人前後夾擊,才撤出戰鬥。天津遂被八國聯軍攻佔。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大戰在即義和團卻被隊友出賣,氣憤至極

  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後,進行了野蠻的屠殺。當時天津城中大亂,逃難的人群紛紛湧向北門。侵略軍在市中心鼓樓上架起大炮,對準人群瘋狂射殺。“自城內鼓樓迄北門外水閣,積屍數里,高數尺”;天津西門也是“死屍山積”;海河內死屍漂溢,阻塞河流。事後清理天津城內滿街的屍體,三日未淨。在城鄉,八國聯軍還以搜捕義和團為名,肆意屠殺鄉民。凡稍有可疑者,立即就地槍斃,甚至河東一對正結拜天地的新婚 夫婦,也因身著紅衣,被侵略軍疑為紅燈照和義和團,“用槍一併轟斃”。八國聯軍還縱火焚燒房屋,搶劫珠寶財物。整個城市一片火海,多數商業區被付之一炬,化為廢墟。天津城外也到處是碎磚破瓦,狼籍滿地。成千上萬的天津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在長蘆鹽務處,日軍搶走白銀200多萬兩;俄軍也將造幣廠存銀一劫而空;美軍搶來的白銀可堆成一座高、寬各30英尺的銀山。各國士兵更是帶槍結夥,遊街串巷,挨家挨戶進行搜刮。金銀、珠寶、古玩、鐘錶等財物被洗劫一空。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大戰在即義和團卻被隊友出賣,氣憤至極

  八國聯軍在滅絕人性的燒殺淫掠的同時,還對天津分區佔領,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六月二十六日,帝國主義各國在天津設立“暫行管理津郡城鄉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下設巡捕、衛生、財務、糧食及中國私人財產管理等部門,開始對天津、靜海、寧河一帶進行殖民統治。帝國主義各國為擴大在天津的侵略勢力,還拼命爭奪地盤,擴大租界。俄國將老龍頭車站附近大片土地劃為“租界”,面積多達5917畝,並聲稱這是俄國部隊通過戰爭行動而取得的財產,是“征服者的權利”。同年十一月初九,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天津俄租界條約》,將霸佔的“租界”合法化。英、法、日等國紛紛仿效,將租界外沿領土統統收歸界內。意大利、比利時和奧地利也各自獨佔一塊地方,豎起界碑,作為自己的統治地盤。二十七年七月,《辛丑條約》簽訂,帝國主義各國本應從天津迅速撤兵,但它們一再推託,遲遲不把天津地區交還中國政府。直至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各國才以不許中國軍隊在天津四周20裡內駐紮等為條件,撤銷都統衙門,向直隸總督袁世凱舉行移交天津地區的儀式,勉強從天津撤出駐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