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向上滑动启阅)

题记

小时候读《山海经》,看到一大群珍奇异兽,不光名字奇葩,配图也似乎是外星来客,顿时觉得古人好有想象力。直到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犰狳,方知想象也需要有原型,大千世界才是最变化莫测、引人入胜的所在。

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到《枪炮、病菌与钢铁》,手不释卷连夜看完,被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缜密的知识结构和宏大的历史观深深震惊。在那之后,我对整个生命圈的认识都有了全新的蜕化。进而,我开始“穷举”所能买的到的各种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科普读物。

这几年,感觉“穷举”读书开始跟不上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忙了,更是因为市面上各种生命科学科普书籍忽然像仓鼠繁殖一般,短时间内多起来了。

如果说2015年只有10~20本左右的新作,到了2017年则至少有30~50本。更可喜的是,宏观思维大作的跨界水平越发高超,对与时俱进的技术关注越发同步,本土作家的段位臻于一流,中文译者的成果趋于“信·达”。当一个学科开始走出象牙塔,传授知识的方式超越了教科书和专业领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普及,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时,我欣喜地意识到:生命时代真的来了。

科普,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种公益。所以,我一直坚持做《天方烨谈》音频节目,目前点击量已经超过3000万次了。随着更多大咖相继参与,这档节目成为了群星荟萃的天方“众”谈。不仅如此,我还很喜欢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授课,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覆盖”(据很多家长反馈,有很多同学听了我的课程,主动改为主修生物,真不确定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捂脸)。

另外,因为华大自己就有幼儿园,所以我还一直尝试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进行生物科普。当孩子们能够给我准确讲出保护色和警戒色的定义,能和我讨论北极霞水母和漂泊信天翁的习性,甚至能告诉我河马和鲸是亲戚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大家可能没对比过这样一组数据。在元素周期表里,中国做出的贡献可能只有炼丹时发现的锌和砷。而在生命周期表里,其中的一项指的是一个物种测序完成的基因组。截至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全球一共发表了510篇论文,分别描述了510个物种,而中国在其中的贡献达到了33%,超过了美国的25%,华大基因更是参与了中国部分的76%。在化学上落后的,生命科学上咱们补回来。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在这个基础上,华大基因的小伙伴们还一起发起了生命周期表第一期哺乳动物补全计划,即对5000种哺乳动物、157个科的物种进行基因组众筹解密,解密后的数据会存储在深圳国家基因库并对公众免费开放。更有纪念意义的是,这个物种的数据库就可以以贡献者本人来命名了。命名一颗小行星机会渺茫,但命名一个物种还有大把的机会(要知道,已知的物种接近1000万种)!目前开放的157个科中,已经有132个科里的物种被认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您或您的孩子不心动么?详情见生命周期表。

要做好生命周期表的工作,学学生命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次,我整理了300本与生命科学科普相关的图书/图册,应该说是对自己看过的全部作品的一次梳理,大部分适合大朋友看,也有很多适合小朋友看(比如恐龙和史前动物的画册),希望能够帮助喜欢生命科学的朋友们节省大浪淘沙的时间。如果您觉得我有哪些未收录的好书,也欢迎留言告知。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特别对生命科学书籍的知名出版机构做了一次评点,希望知识界都能一起努力,早日奉上更多优秀作品,以飨书虫们。

同时,我也终于鼓起勇气,把《天方烨谈》音频节目里的精华内容整理成书,暂定名《生命密码》,配合音频节目一并推出,希望年内能够和大家分享,也感谢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小伙伴们(李雯琪、郑涛、张雨宇、唐川、吴彪、林昌泉、翟腾、萧芳权等人)。正是大家携手同心,才整理出了这份史无前例的书单,这个工作量真的很大。所以,如果您觉得这份书单有价值,请给我们一些打赏,我们会把这部分的钱全部捐赠给华基金和光基金,而我会自费请小伙伴吃顿好的,也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深圳哪家馆子更文艺?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前不久,我们先后推出了史上最全300本生命科学书单【精选版】(点击查看详情,下同),45本【图鉴系列】41本【生命史系列】9本【微生物系列】20本【科学史系列】以及生命科学出版机构之七种武器

今天,我们分享生命科学书单【未来科学系列】。特别推荐《科学新探索系列图书》、《生命3.0 :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和《干细胞的希望 : ——干细胞如何改革我们的生活》。

未来科学系列图书一览图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以下是20本【未来科学系列】图书的详细清单,每一本都有尹哥评分(满分10分),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同时,如果您觉得有哪些未收录的【未来科学系列】好书,欢迎留言告知。

G1

未来狂想 :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尹哥评分:8.0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欢迎来到1000万年以后的地球!

人类已从地球上消失,但生命却未灭绝,这就是你即将在本书中探索发现的世界。伴着那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插图,到未来的海洋、森林、沙漠里游历一番,你将邂逅那些形态和生活方式都令人拍案称奇的动物和植物。那里有身长40多米的巨大深渊蝌蚪、形似章鱼的墨角藻新章鱼、靠推动力前进的新阿德利企鹅、海胆杀手,等等,可谓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动物寓言—虚构的,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不过,它却栩栩如生。事实是,本书作者依据自己的演化和解剖学知识,以一个合乎情理的剧本的形式呈现了从现今动物群到他们想象的未来动物之间的演变过程。

书里的每一页都是奇迹,你可以在猜想生物学打造的幻想王国里尽情地徜徉,瞪大眼睛、屏住呼吸,欣赏这个充满惊奇的、兼具演化意义及美学价值的未来世界。

马克·布莱(Marc Boulay),动物及数码雕塑家,博物馆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他复原化石物种,同时也创作未来生物模型。他的雕塑作品在一些大型机构如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发现宫都可见到,他制作的模型也曾出现在多部科幻纪录片及Imax电影中。

塞巴斯蒂安·施泰尔(Sébastien Steyer),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畅销书《恐龙之前的地球》(La Terre avant les dinosaures)的作者。为了寻找化石,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他热衷于知识传播,为《为科学》(Pour la Science)、《物种》(Espèces)以及《彩虹桥》(Bifrost)等多个杂志的科学和科幻专栏撰写文章。

G2

生命3.0 :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

尹哥评分:8.5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生命3.0》一书中,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对人类的终极未来进行了全方位的畅想,从我们能活到的近未来穿行至1万年乃至10亿年及其以后,从可见的智能潜入不可见的意识,重新定义了“生命”“智能”“目标”“意识”,并澄清了常见的对人工智能的误解,将帮你构建起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动态的全新思维框架,抓住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演化的焦点。

迈克斯·泰格马克不仅以全景视角探讨了近未来人工智能对法律、战争、就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还将目光投向了这场变革更为深远之处:在未来的1万年乃至10亿年及其以后,我们能否与人工智能实现共生与繁荣?宇宙生命发展的终极物理极限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迎来重生,同时又不会陷入危机,丧失生而为人的意义?《生命3.0》这本书将是你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利器。此书对未来生命的终极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想象:生命已经走过了1.0生物阶段和2.0文化阶段,接下来生命将进入能自我设计的3.0科技阶段。

迈克斯·泰格马克 (Max Tegmark),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创始人,致力于用科技来改善人类的未来。该组织自成立起汇聚了8000多位世界杰出人工智能专家,包括史蒂芬·霍金、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雷·库兹韦尔、拉里·佩奇等,还获得许多著名组织的 支持,包括亚马逊、谷歌、Facebook、微软、IBM,以及研究了AIphaGo的Deepmind公司。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平行宇宙理论研究专家,首次提出“数学宇宙假说”。他还是参与过原子弹研究的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的学生。被誉为“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科学家”。著有畅销书《穿越平行宇宙》,发表了200余篇科技论文,“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杨立昆是其合著者之一。

G3

生命解碼:从量子物理、数学演算,探索人类意识创造宇宙的生命真相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当AI机器人比人类聪明能干时,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灵魂存在吗?

科学家隐而不谈的秘密,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

其实是一本追寻生命真相的历史教科书。

量子力学应该是灵魂的最佳见证者。

林文欣,毕业于成功大学工管系,曾任职于台塑关系企业、惠普科技(HP)及台育企管顾问公司等,曾经写过几年计算机程序,喜欢阅读量子力学书籍,有近达三十多年的企管顾问生涯,走遍台湾及大陆各地的中大型企业。

G4

干细胞的希望 : ——干细胞如何改革我们的生活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爱丽丝·帕克所著的《干细胞的希望——干细胞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企鹅集团旗下的哈德逊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科普图书,作者为时代周刊优秀科普作家。该书展示了干细胞这一生命医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是如何为研究人员提供前所未有的研究疾病的方法,同时给患者提供新的健康细胞以代替病变的细胞;作者用许多令人信服的故事,展现了那些科学家和领导者是如何完成以上任务的,并为读者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

爱丽丝·帕克(AlicePark)是《时代》(Time)的资深科普作家,全程跟踪干细胞研究约15年,参与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美国频道、福克斯新闻频道等的节目,现居纽约市。

G5

细胞:影响我们的健康、意识以及未来的微观世界内幕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单细胞生物无所不在,包括我们身体的表面。人体是由特定细胞类型,排列成特定结构、并且彼此相互联系的不同自给自足的器官。我们的细胞可以被分离,并且在培养皿中生长。一个功能不正常的细胞可以是癌症形成的原因。细胞疗法、干细胞的潜能,以及许多现代的个人化和再生医学,归根究柢都是受惠于对细胞在分析、理解和操作上新方法的运用。没有先了解细胞和细胞生物学,便无法理解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实作。因此,本书将细胞视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核心焦点,人体的内部运作以及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目标。

《细胞》作者书写与细胞相关的大部分知识,从DNA双螺旋、门德尔的遗传学说到基因体的破解与操作、最新的人工改造基因体技术CRISPR,从细胞、器官到系统,以及将生物科技运用在现实生活上,甚至还介绍了观察细胞的光学显微术发展和最新技术。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又不拖泥带水,读来有趣且没有门坎。

乔舒亚.拉普波特博士获有布朗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以及纽约大学生物科学研究生院西奈山医学院疾病和治疗学机制计划博士学位。在他的论文辩护后,拉普波特博士在纽约市的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物理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他获聘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终身教职。

2014年,拉普波特博士回到美国,目前是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高级显微镜中心和尼康影像中心主任,以及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师。拉普波特博士的科学观点旨在开发和应用尖端显微镜来解决细胞生物学中的基本问题。

拉普波特博士和他的神经科学家妻子埃玛,以及他们的狗克里斯生活在芝加哥。

G6

下一个物种 : 生命的演化与未来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迈克尔•坦尼森在书中依托在世界各地的实地考查,探讨了自然的未来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大灭绝,以及人类能否熬过大灭绝的考验,并以此进行了一系列推理思考:没有了人类,海洋是否能够恢复以前的面貌?生命的形态能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变得非常大?会有极少数人类熬过即将到来的大灭绝吗?这些人群会不会孤立成为不同的物种?征服火星能否带来另一种形态的人类?我们能否将思想上传至电脑成为一种虚拟形式的生命?基因工程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加智能、更加长寿的生物吗?我们该如何识别下一种人类?他们在哪?

坦尼森将自己对来自世界各地区科学家们的采访编纂成册,记录了关于生命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以及由人类所造就的地球生命的凄凉处境和第六次大灭绝后的生命预测。用事实和数据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善待自然和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迈克尔•坦尼森 Michael Tennesen:科学作家,曾经创作过300多篇文章发表在《发现》《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国家野生动物》《奥杜邦》《科学》《史密森尼》及其他期刊。他曾是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的媒体研究员。

G7

又见猛犸象

尹哥评分:7.5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从西伯利亚冰天雪地的冻土地带到哈佛大学最顶级的遗传学实验室,一群年轻的科学家在当代最杰出的遗传学专家乔治·丘奇博士的指导下努力地实现着各种奇迹。他们的目标是是活3000年前已经灭绝了的猛犸象。

他们如何完成这项好大的工程呢?首先,对从北极圈冷冻的猛犸象体内获取的基因进行测序,然后将古猛犸象的基因和剪辑植入现代大象的基因组。通过这个过程,科学家们希望把这些杂交细胞转化为功能性胚胎,并使已灭绝生物们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人类先祖们过度猎杀导致的灭绝物种由后代来复活,这从道义上说是完全合理的。但更重要的是,复活的猛犸象很可能把人类自身从灭绝的边缘拉回来。这种巨大的生物能够拆除深埋在北极冻土层下,足以毁灭地球的“环境定时炸弹”。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遗传学的故事,复活猛犸象是一群顶级天才们的神奇探险旅行。如勇敢的化石搜寻者,为了推动科学实验的发展,他们要克服各种极端困难,甚至要和北极熊搏斗;如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者,他立志要复活其他已灭绝物种,其毅力无人能比;还有一对父子搭档的俄罗斯科学家,他们正在努力把西伯利亚的冻土地带建成“更新世公园”。

本·莫兹里奇,以优异学业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他先后出版了19部作品,例如作品《偶然的亿万富翁》,它被评为《纽约时报》最畅销的书籍,后被改编成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社交网络》,作品《赢遍赌城:麻省理工高材生教你横扫21点》被翻译成12种语言文字出版,总销量远超150万册,后被改编成热门电影《决胜21点》(21)。近期他又出版了《北纬三十七度》。他也出版了《俄国往事》、《丑陋的美国人》、《非法手段》、《称霸赌城》,以及儿童读物《称霸鼠国》。

G8

技术元素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技术元素”(technium)是凯文•凯利专门创造出来的词语。“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 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简而言之,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KK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

本书继承了《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的思考体系,谈到了文明演化、数字出版、免费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化生活等热议的话题。而更深层次的是,KK希望借此讨论:技术元素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应该拥抱还是拒绝它?人类对它本身的未来发展究竟有多少把握?KK把对这些疑惑的理解都写在了《技术元素》里。相比于KK之前的著作,本书将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领域、所举的事例都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而阅读这样一本书,将能最贴近地了解到KK在思考什么。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出生于1952年。他是著名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也常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犹如硅谷当中的一位“游侠”,当媒体聚焦于某种具体应用、聚焦于路演和IPO、聚焦于科技公司市值的时 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未来--这位睿智的未来学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就预见了Web2.0时代的到来,预见了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发展趋势。

G9

物种之神 :

阿努纳奇人在地球上的秘密使命

尹哥评分:7.0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物种之神》将带领读者从另类视角阅读人类起源,按达尔文的演化论分析,人类98%的非编码基因为无效基因,根据自然演化原则,这些无效基因在人类演化历史中会被自然弱化、淘汰,甚至消亡,但事实上他们却真实存在。作者提出人类起源于外星殖民,而遗传物质DNA中的98%的非编码基因或许是被人类的造物主关闭了功能所致。

迈克尔·特林格,南非作家,毕业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早年投身娱乐事业,1981年,他的首支单曲问世。此后的四十余年间,特林格先后发行十三张音乐专辑,并为多项大型活动创作宣传歌曲和主题音乐。1988年至今,特林格先后涉足广告、广播、电视主持等行业。2012年,他自组“班图人”党,参与南非总统大选的竞逐。特林格醉心神创学,他对于人类源流的看法,深受美国学者、古文明研究领域专家撒迦利亚·西琴的影响。特林格认为,人类乃是“神灵”(阿努纳奇)的造物。

G10

达尔文的黑匣子 : 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达尔文的黑匣子》率先发起了智能设计运动,它认为大自然具有设计的迹象,远远超出了达尔文的随机性范畴。今天,随着智能设计运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劲,迈克尔·贝希更新了他的书,在全新的第二版里加进了一个全新的重要后记,以跟踪和讨论目前智能设计运动的辩论状态。这是他首次对这个主题所做的新的重大声明,将会受到成千上万希望继续这种激烈辩论的人欢迎。

迈克尔.J.贝希(MichaelJ.Behe), 智能设计运动领袖,美国里海大学生物学教授,自1985年起就在此工作。1978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1978—1982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工作,研究DNA结构。1982—1985在纽约市皇后学院担任化学助理教授。目前的研究涉及蛋白质结构的设计界定和自然选择。他最有名的著作是《达尔文的黑匣子》。他和妻子、九个孩子住在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

G11

垃圾DNA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垃圾DNA》在写作上继承了内莎•凯里一贯的风格:内容翔实、风趣幽默。她基于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在本书中明确而令人信服地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垃圾DNA(非蛋白编码DNA)”的涵义,及其与遗传性疾病、病毒感染、哺乳动物性别和演化的关系。为证明“垃圾DNA”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且多样的作用提供了不可辩驳的证据。与《遗传的革命》一样,本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学生及科研人员拓展知识的学习材料。

内莎•凯里,爱丁堡大学病毒学博士,曾任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分子生物学高级讲师。她在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工作了13年,现为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客座教授。她的学习背景非常丰富:免疫学学士、病毒学博士、人类遗传学博士后和分子生物学教授。复合的学术背景也给予了她比普通专攻一门的研究者更广泛的眼界和行业经验,同时从女性视角观察和描述问题也使其著作更加细腻易于理解。

G12

探寻物质之谜——

创造健康、富足和可持续的世界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约翰·埃姆斯利编著的《探寻物质之谜——创造健康、富足和可持续的世界》是我社“科学的力量”科普丛书之一。主要从物质的结构、组成等方面论述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等科学前沿问题。本书分为食品与化学、水与化学、卫生与化学、运输用燃料与化学、塑料与化学、城市与化学、体育与化学八个部分编写,编写的视角特独,读来耐人寻味,是值得广大化学爱好者一读。

约翰·埃姆斯利 John Emsley,理学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科普作家,长期从事环境与绿色化学研究。在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刊上设有专栏,撰写科普书籍10多本,他对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理念。

G13-G18

科学新探索:

生命的演化

物质与能量

基因与细胞

地球与环境

数学与科技

人体与大脑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生命的演化》介绍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不断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个令人着迷与惊喜的故事。

《物质与能量》介绍了人类对物质和物质有怎样的行为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对物质本质永无止境的研究,这再一次证明,人类是加工自然物质的专家。

《基因与细胞》讲述了人类从基因与细胞层面探索生命的故事,以及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并呈现了近五年来科学家在鉴别人类与其已灭绝的近亲之间的关系方面取得的巨大的进展。

《地球与环境》从地球生命之初的精彩绝伦,到不远的尚不可预知的未来,讲述了人类对地球与环境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发现。

《数学与科技》介绍了人类对数学本质的不断追求,以及科技如何依赖数学而得以创新和进步的有趣故事。

《人体与大脑》介绍了人类科学家对人体与大脑众多未解之谜的不断探索,让我们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认识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和问题。

美国《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由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出版,出版地为华盛顿特区。纸质版《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为双周刊,同时开通了每日更新的新闻网站 (www.ScienceNews.org)。

纸质版《科学新闻》杂志拥有超过9.3万的付费订阅者,网站年独立访问量高达1200万。此外,《科学新闻》杂志在社交媒体上也十分活跃,拥有220万脸谱网粉丝和150万推特粉丝。

《科学新闻》杂志已有94年的历史,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值得信赖的科学信息。1922年,报纸出版人爱德华·W. 斯克里普斯(Edward W. Scripps)创办了《科学新闻》杂志,最初名为Science News-letter,这是美国第一份旨在为公众提供客观严谨的科学新闻的出版物。如今,《科学新闻》杂志的使命依然没有改变,始终以“传播育人”为己任,继续将各个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传递给公众。

《科学新闻》杂志由优秀的团队撰写、编辑和设计,面向科学爱好者、希望更深了解前沿科学成果的学者,以及时刻关注其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

G19

生命的未来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这是一本详细论述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的杰出著作,全景展示了分子生物学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当今科学跨学科的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天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克雷格·文特尔, “人造生命之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理学和药理学博士。1998年创立“赛莱拉公司”,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

G20

人工智能的未来

未来科学如何发展,地球生命何去何从?这20本图书了解一下

本书对人类大脑皮层所具有的知觉、认识、行为和智能功能新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构想。这一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大脑皮层的现行认识提出了新的观点,对大脑的工作原理,即霍金斯称之为“真正智能”而非计算机式的人工智能立论扎实,观点独特、新颖,阐述精密。

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计算机工程师和企业家,发明掌上型电脑PalmPilot、智能电话Treo等产品。创建Palm Computin和Handspring,成立了“红杉”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所。Cold Spring Harbor实验室科学委员会成员。

桑德拉·布拉克斯莉(Sandra Blakeslee),《纽约时报》科普专栏作家,著有多部畅销科普作品。

如果您觉得这份书单有价值,请给我们一些打赏,我们会把这部分钱全部捐赠给“华基金”和“光基金”。

艺?

华基金(扫描二维码献爱心)

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旗下专项基金,用于救助重症地中海贫血及其他罕见病患者,开展罕见病诊断、预防相关的公益和科普活动。

光基金(扫描二维码献爱心)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旗下专项公益基金。由华大基因7位女高管自发捐款成立,以期救助遗传性眼病患者,已联手沈阳何氏眼科等多家医院开展精准防盲公益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