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薦 絕世珍品《秦半兩》

精品推薦

《名稱》:秦半兩

《年代》:秦國

《評語》:戰秦及漢初銅幣名。銅鑄,圓形方孔,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從皮殼包漿與字口穿孔藝及銅質等綜合分析,此寶貝是老貨,字口穿孔與銅錢形制有老貨神韻,年代到代!為真品!

有喜歡的收藏傢俬信諮詢!

專家推薦 絕世珍品《秦半兩》

專家推薦 絕世珍品《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於戰國,但製造簡單,有孔便於穿掛。在戰國的方孔圓錢中,屬於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製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齊;屬於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屬於東周、三晉地區的有共、垣、濟陰、離石、東周等字,屬於秦的是半兩錢,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統一後,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於攜帶穿掛。半兩錢沿用於秦漢,其特徵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隱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制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於秦始皇時代;漢半兩,漢初由於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釐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銑(漢制1斤=16兩,1兩=24銖,半兩=12銖),又稱4銖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點是字面平整,不帶隱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貨幣。其版別有五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標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內外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標識類,錢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隨佩掛之錢。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隨著國內經濟的繁榮、古玩市場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天價古錢幣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儘管藝術品收藏市場跌宕起伏,古錢幣市場依然屹立不倒,精品錢幣層出不窮,價格更是日益增長,跟隨著這樣的發展趨勢,錢幣愛好者的隊伍也在迅速擴大,收藏競爭明顯加大,在收藏市場上有著廣闊的升值空間,增值潛力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