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之子逆袭成为哈佛校长:即便遭受质疑,也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难民之子逆袭成为哈佛校长:即便遭受质疑,也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Larry Bacow从上届著名的女校长手中接过象征校长权利的印章


2018年10月6日下午,哈佛大学新任校长Larry Bacow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校园宣誓就职,并进行了一番精彩的就职演说。

Larry Bacow本科毕业于MIT,在哈佛大学先后取得JD (法学博士),MPP (公共政策硕士) 和PhD学位,曾担任MIT Chancellor和Tufts University校长。

哈佛大学校长的言行历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能够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巴科校长的这篇演讲也不例外。因为篇幅很长,在这只摘取演讲中比较有共鸣的几点,和大家聊一聊。

文 | 常爸

对于高等教育的质疑,不光是在中国,在美国也是如此。巴科校长在演说一开始就列出了目前教育者们面临的困境——

“现在是美国高等教育备受挑战的时刻。在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人们在怀疑把孩子送进大学的价值所在,人们在追问高校是否应该获得公众的支持,人们在质疑高校之于国家的真正贡献。”

教育的意义到底在哪儿,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今的教育又是否可以帮助人们冲破阶层的束缚?对于这几个世纪难题,巴科校长其实是相当有发言权的,因为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就是寒门逆袭的典范。


难民之子逆袭成为哈佛校长:即便遭受质疑,也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突破阶层固化的有力的工具

巴科校长是犹太移民的后代,妈妈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爸爸是东欧难民。

即使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父母也没有被生活的苦涩压垮,而是通过努力留在了美国,让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巴科本科就读麻省理工(MIT),以优等生身份毕业后继续到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先后获得了法律博士、公共政策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巴科在母校MIT工作了24年,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讲座教授,后来担任学校高级管理人员。随后他又担任过10年塔夫茨大学(Tufts)校长,之后进入到哈佛董事会,成为该校两大管理团队中的一员。

正因为这样特殊的背景,加上一系列的求学任职经历,让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命运,以及平等、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即教育是突破阶层固化的有力的工具。

校长颇为自豪地表示,“今年哈佛的大一新生里,有268名学生都是自己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这些人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希望,也相当于跨出了突破阶层的第一步。

同时,身为哈佛大学校友的麻省州长说:“希望哈佛大学不但要great(卓越),更要good(善良)”。这也意味着哈佛的校友和管理层,希望哈佛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要成为一所“好”大学。巴科校长也再次向公众宣传了哈佛大学的助学金计划。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国内的不少重点大学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助学计划,如减免学费、无息贷款等,让越来越多的出身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能够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们衷心希望国内名校在力争成为卓越大学的同时,更要成为寒门学子的希望、社会的灯塔。


难民之子逆袭成为哈佛校长:即便遭受质疑,也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巴里校长当年和新婚妻子的合影——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教育为阶层改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人确实生而平等。人才在社会中均匀分布,但遗憾的是,机会并不如此。我们必须确保高等教育仍然如我这一代和我父母这一代一样,成为寒门打破阶层的进身之阶。”

所说的“阶层固化”,我对于这件事一直抱着相对乐观的态度,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便是一个突破阶层的实例。他大学毕业后到山西阳泉娘子关发电厂工作,这要搁到现在,定会有人觉得,一个发电厂工还能有啥前途吗?

决定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看他当初是什么样的,而是看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刘慈欣正是在发电厂的业余时间,保持着在大学时养成的好习惯,每天看书、坚持写作,最后出版了13本小说,既完成了自己在纸上穿越宇宙的梦想,也在2013年成为了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

中国古人说,一命、二相、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这五个方面中,只有积德和读书是可控的。简单的说,多做善事和接受良好教育,是一个人“逆天改命”的不二法门。任何社会都存在阶层,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阶层的限制 。

巴科校长除了身世“凄惨”外,在青少年时还打过不少零工——在餐馆刷盘子,在成衣厂里搬运货物,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的求学之路。而他的父亲也是在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的同时努力完成了成人大学的学习,让自己也让家人有着更好的未来,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能够挣脱时代对他们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一味抱怨“阶层固化“,那就会在冥冥之中让这句话成为现实。


难民之子逆袭成为哈佛校长:即便遭受质疑,也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教育丰富了人性,让我们变得更包容

“大学的教育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知识,还扩展他们的人性。通过教育,学生们学会了欣赏艺术、社会和自然的美好,教育帮助他们过真正值得过的生活。

大学最根本的,是用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传递智慧于世代,育德更育人,不断对社会变革进行分析,运用自己的批判和前瞻能力引导社会发展,促进人类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巴科校长在演说中强调了为师者的境界(其中也可以看到他对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颇有微词):“在哈佛,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出生于其他国家。2000年以来,三分之一的美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出生于其他国家。除此之外,在美国,超过40%的500强企业是由移民或其子女创立……拒绝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和学者,将削弱美国的知识和经济领导力。”

如果国家要更加强大就需要更包容,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果我们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就要接受更丰富的观点,包容不同的声音。从教多年,校长表达了作为老师对于学生应该有的作为:

“我们需要教他们迅速地理解,但不要过早地妄下评论。这也是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的!”

通过挑战和被挑战,来完善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教育让我们加速这一过程。但是对于认知结果我们不能过早地下判断,提前给出结论。我们不能看到一旦和自己的观点不一样就群起而攻之,固执己见,不包容,即便有不同,我们也应当采取开放的态度,在批评他人前,先审视自己的观点。

“用神学家Reinhold Niebuhr的话来说,智者在对手的错误中寻找真理,在自己的真理中寻找错误。”


难民之子逆袭成为哈佛校长:即便遭受质疑,也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催孩子努力,不如自己开始认真

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即阶层的提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不能放弃。

巴科校长说:“我的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读夜校,完成了韦恩州立大学的学业。因为他能够接受教育,所以我才能有不同的人生,我的姐姐也同样拥有了不同的人生!”想要让孩子拥有不同的人生,从自己努力开始!

当然,突破阶层并不是我们努力的唯一理由,如果没有更大的梦想支撑,人们很容易就会因为各种原因,向现实妥协。而在竞争的道路上努力拼搏的人们,从他们身上你会看到,支撑他们的往往不是对财富和地位的向往,而是更大的信念和理想:改变社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勤奋的父母不会有懒散的孩子,我希望能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就算人到中年,爸爸也还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这对孩子是比说教更有用的教育吧。

别再浪费时间抱怨阶层固化,从现在开始自己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