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風采⑥

代表風采篇

昨日,央視新聞“巾幗築夢新時代”欄目播發了節目《平凡崗位砥礪前行彰顯巾幗力量》,報道了中國婦女十二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曾雲英在崗位上做出的卓越貢獻,彰顯了新時代女性的風采與成就。

接下來看看人民日報如何報道曾雲英的感人事蹟吧

代表风采⑥

丈夫不幸燒傷,她不離不棄、一肩扛起家庭;擔任村官,她勤勤懇懇、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作為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她認真履職、積極獻策……三段不凡故事,都是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曾雲英的人生一部分。面對生活艱辛,她以不屈與樂觀,釀得甜蜜果實。

她是“難得的好媳婦”,對燒傷的丈夫不離不棄

如果沒有除夕夜的那場大火,曾雲英的生活也許依舊平凡而溫情:

1992年,曾雲英嫁到岐厝村,與丈夫徐志松結婚後,相繼有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2001年除夕夜,家裡突發火災,徐志松被嚴重燒傷。“當時他燒傷面積達86%,送到醫院後,醫生當場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回想噩夢般的場景,曾雲英心有餘悸……

代表风采⑥

由於承擔不了高昂的醫藥費,在住院十幾天之後,徐志松選擇回到家裡。面對生命垂危的丈夫、面對債臺高築的家庭,曾雲英抹乾眼淚,一如既往不離不棄——為了給丈夫養傷期間創造無菌環境,她把4盞1000瓦的電燈繞在丈夫的周圍,燈光的熱量讓人大汗淋漓;為了節省藥費,她按照“土醫生”開的藥方,經常上山採藥,回家搗爛後給徐志松敷上;更為難熬的是,由於丈夫全身癱瘓,曾雲英每天除了要給他上藥以外,還要幫他餵飯、洗澡,甚至連大小便都要為他料理,有時一夜最多要起來十多次。“最困難時曾經3次病危,還好我們沒有放棄,現在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好了。”談起苦難,曾雲英的笑容燦爛而堅強……

丈夫的身體一天天好轉,經濟壓力成為擺在這個家庭面前最現實的問題。丈夫治療的費用、公公婆婆的生活、一兒一女的開銷……一肩挑起養家重任,曾雲英選擇到鄰村一家制衣廠上班,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回去還要悉心照顧丈夫。“有一次實在太困,上班時邊縫衣邊打瞌睡,不小心把手指戳穿了。”亮出食指,她的指甲上仍留有痕跡。

代表风采⑥

社會沒有忘記這個不幸的家庭。得知曾雲英的情況後,當地幹部主動掛鉤了這家困難戶,“這給我們一家戰勝困難以很大的信心。”頭腦活絡的曾雲英除了用打工積累下的血汗錢還債外,還抓準時機,大膽賒賬請來六七十個工人編制草竹編,再用集裝箱裝運走賣掉。後來,她及時抓住建築行業強勁的勢頭,和朋友合開了一家砂石廠。在她的努力下,家裡的債務也逐漸還清了。“難得的好媳婦,如果沒有她,這個家早就散了。”談起曾雲英,公公婆婆滿是誇讚……

代表风采⑥

她說服村民配合徵地拆遷,引進電子廠機械廠等,帶鄉親脫貧致富

“阿英不僅心思活,做事還公平公正。跟著她,這些年村裡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漫步岐厝村,“有能力”“不偏倚”成為村民口中的高頻詞。

2008年,曾雲英被村民推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彼時的岐厝村,位於笏石鎮西部偏僻位置,“總人口3200人,耕地卻只有2400多畝,村民們滿打滿算一年人均收入也就2000多元。”曾雲英回憶道。

代表风采⑥

如何擺脫貧窮?2009年,福廈高鐵開建,莆田站選址正落在岐厝村。曾雲英意識到,這是村裡發展的重要契機。然而工程在帶來巨大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老百姓戲稱“天下第一難”的徵地拆遷工作。

“村民們頭一次接觸徵遷,大部分都不太理解。”曾雲英說,面對牴觸,她立即召集岐厝村裡的黨員幹部,帶頭從自家先簽,再讓他們各自分組掛鉤,挨家挨戶地苦口婆心反覆做群眾思想工作。遇到困難家庭,自己掏腰包給他們帶去溫暖,瞭解困難家庭需要什麼幫助,能解決的就地解決;要是有難度的,拿出態度,用筆記本都記下來,想辦法解決……

代表风采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阿英做事公平公正,村裡這麼多年拆遷,從來沒有村民因此上訪。”村幹部自豪地說。據統計,從2006年至今,全村累計被徵用土地1300多畝,拆遷民房430戶、16萬平方米,村部1座,宮廟5座。面對拆遷量大、涉及面廣的複雜情況,曾雲英帶領村兩委幹部克服種種困難,不僅化解了一個個糾紛,更為發展贏得新的機遇。

代表风采⑥

如今,曾雲英帶領村民將林果、蔬菜種植作為全村產業發展的方向;同時她積極引進電子廠、機械廠、鞋廠等,進一步增加村民的就業和收入。

“現在村裡有400多人都在這些村辦企業裡打工,一天最多可以掙100多元,收入一點不比在外打工少。”曾雲英說,現在全村人均年收入1.5萬元左右,村裡先後修繕兩所小學。

她當了6年全國人大代表,提出35條建議,有關“三農”的近一半

“帆船頭,大海裳,紅黑褲子寄平安”,身著特色鮮明的莆田湄洲島傳統服飾,坐在全國兩會會場內的曾雲英格外引人注目。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這是曾雲英的新身份,站在更加廣闊的舞臺,她說“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代表风采⑥

一輩子在農村工作生活,這讓她對鄉村的發展有著深入思考。2013年,首次參加全國人代會的曾雲英,就建議國家要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把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重點,大力培育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資源綜合開發;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曾雲英建言適當提高農村醫保門診報銷比例,將縣級醫院普通門診納入醫保報銷範圍,解決農民為報銷小病也住院的問題;2016年,她提出了《關於進一步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實施的有關建議》,建議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統一資金補貼標準……當了6年全國人大代表,曾雲英提出的35條建議中,有關“三農”的就佔了將近一半。

代表风采⑥

“最難得的是她始終保持本色,說話接地氣。”福建省人大有關工作人員這樣評價曾雲英。2017年福建省人代會上,談及如何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曾雲英直言:“村幹部年齡結構老化、學歷低,村幹部隊伍活力不足、能力不高。”“村幹部一個月工資不到2000元,還不如農民工的收入高,這樣的收入怎麼留得住人才?”她還建言,要從政策上進一步傾斜,把人才引進農村並能留得住,培育和湧現更多的鄉村建設帶頭人,對“大學生村官”更應出臺相應政策讓他們安心留在農村,推動鄉村發展振興。

“身著傳統服飾,一方面是想宣傳我的家鄉;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曾雲英說,“我這個全國人大代表就是以農民的身份當選的,為農民說話就是我的職責。身為中國婦女十二大代表,說婦女所想,幹巾幗敢幹,更是我神聖的職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