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參與度不高?議事會讓社區從「獨唱」變身「大合唱」

社區治理,是打造和諧美好家園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治理工作中,只靠社區黨組織和社居委一班人是

不夠的,治理工作千頭萬緒、耗費人力物力且服務措施千絲萬縷難以一一落實到位。關鍵還是在於社區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吸引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的社區生活。

居民參與度不高?議事會讓社區從“獨唱”變身“大合唱”

現狀:居民參與度不高 不找“熟面孔”就無人可找

“活躍分子”就那麼幾個?不找那些“熟面孔”,社區治理還能找誰?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不高的“頑疾”令社區工作者頭痛。

今年初,深圳市做了一項關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社區居民的社區治理參與面不廣,以文體活動為主;參與積極性不高,以被動參與為主要方式;參與主體比較單一,以中年婦女為主;參與意願客觀存在,只是沒有被激活。

既然參與社區治理的客觀意願存在,激活和調動積極性就成了突破口。

論道:為什麼參與積極性不高,他們這樣說

政府工作人員:其一,社會治理模式按照政府行政方式開展工作和服務,而非社區居民自身需求;其二,基層協商民主做得不夠充分,在基層民意得不到有效表達,居民參與熱情自然變小。

居民參與度不高?議事會讓社區從“獨唱”變身“大合唱”

社區工作者:社區包辦一切的服務模式使居民對社區產生依賴心理,限制了社區居民參與能力的發展,是社區治理中常見的問題。

居民:發聲的機會和通道在哪裡?一旦出現矛盾問題,社區沒有真正理性協商的平臺,久而久之對社區的歸屬感也就淡了,我們需要有效的表達平臺。

如何破局?耐心建設、搭建居民議事會平臺 任重道遠

案例1:居民議事會一張網 激活社區治理一盤棋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和平橋街道北濠東村社區早在2017年就打造了“東村議事廳”。每月10日定期召開議事會,針對社區內的重要事件及項目展開討論,制定落實方案。

居民參與度不高?議事會讓社區從“獨唱”變身“大合唱”

“東村議事廳”建成之後,就社區公園基建問題,有居民提出,希望園子裡能新添一些休閒座椅,經過議事爭取,崇川區教體局承包了微心願,送來了9張休閒座椅,居民紛紛點贊。

案例2:居民議事會讓老小區煥發新生機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建設北路北社區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區常年無物業、無管理,院內、樓道雜物亂堆亂放,環境髒亂差嚴重。小區環境好一點,是每個居民的心願。

基於這個樓院居民裡退休老領導、老幹部多的特點,社區黨支部牽頭髮動熱心公益、具備經驗的居民主動擔當,組成居民議事會,形成了“社區牽頭協調、居民議事會自治管理、樓院長和單元長分區負責”的三級管理機制。

現如今,社區已經大變樣了。從前亂堆亂放雜亂無章的院落變得整齊乾淨,花園裡綠化帶圍上了柵欄,樓道里粉刷一新,樓外牆都加了保溫層。居民們都說,這是小區“居民議事會”給大夥變魔術了。

辦好居民議事會 發揮居民自治大價值

相比其他自治手段,居民意識會少了點行政管理味道,多了點人情味。然而成立居民議事會僅僅是第一步,堅持三大原則,才能保障議事會有效、健康的運行下去。

堅持自下而上原則。歷來治理工作主要是由上而下,由政府在推而不是社區居民自身需要。但是社區治理工作的落腳點歸根結底是人,這個“人”既是指社區的專職人員和社會組織,也是指每個老百姓。充分挖掘居民的需求和想法,讓每一個社區居民感覺到,構建和諧社區是所有人一起共同努力的結果。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原則。整合資源,以問題為導向,讓轄區居民得以更好地參與社區問題解決;在增進溝通了解的同時,也提升了社區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對打造基層治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新格局大有裨益。

堅持制定長效制度原則。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建設北路北社區居民議事會初步制定了每月例會、樓院管理、停車收費等三個長效制度。規定每月第一週的星期六定期召開議事例會,徵集居民意見,排查安全隱患,化解鄰里糾紛,完善樓院管理。長此以往,小區的點滴變化匯聚成大變化,社區也會形成百姓事百姓議、人人參與社區發展建設的民主自治新格局。

編後語:建立居民議事會制度,不僅給社區群眾提意見、擺問題、倒苦水、說實話提供了平臺,更重要的是暢通了民意訴求渠道、促進了居民矛盾化解、增強了黨組織凝聚力,讓和諧社區建設落到了實處。(稿件來源:中國社區網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