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話題|你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多久?

青·话题|你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多久?

文 安吉

今年6月,小D從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書店做專員。但讓身邊的人沒想到的是,他不到一個星期就“閃辭”了。朋友問及,他說:“工作無趣,每天坐著沒事做,有一種退休養老的感覺,而且收入低到在青島過不下去。”對於下一份工作,他想先回家鄉再做打算。

許娜來到北京找工作,在同齡人還在海投簡歷四處面試的時候,她在面試的第一天就定下了一家保險公司的工作。但僅僅四天之後,她就和幾個一起入職的朋友辭職了。原因是“工作太累而且收入太低,不夠養活自己”。對於未來,許娜很樂觀,她覺得北京那麼大,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這種故事,好像越來越多地在我們身邊發生著。

前段時間,全球職場人士社交平臺領英根據15萬份用戶的公開檔案進行統計分析,發佈了一項名為“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的調查報告,其中提出“職場人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趨勢”。70後的第一份工作長達4年零3個月,80後也超過了3年半,到90後這裡驟然下降到1年零7個月,職場新人95後的數據更誇張——平均7個月就從第一份工作離職了。

隨著第一批00後成年,90後已經成為職場上的主力軍,他們更偏向於自我價值的實現,開始“體驗就業”。不難看出,這群經過了高等教育嚴格、高要求的專業訓練的年輕人走出校園後,就業不適感仍然席捲而來。與60後、70後、80後這幾代人相比,他們對工作的選擇、理解、追求都有所不同。

第一份工作的代際變化

身處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人們的擇業觀自然也大不相同。

60後們如今基本到了退休年齡,這代人和國家共同成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深植於他們的心中。對於工作,60後主要追求穩定,對職業的忠誠度無疑也是最高的。公務員、國企員工這樣的“鐵飯碗”,往往被優先考慮。由於他們這代人經歷過困苦的歲月,所以工作滿意度普遍較高。

70後應該算得上受改革開放影響最深刻的一代人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大學生畢業基本包分配,而70年代後期的大學畢業生已經不再享受這種“特權”。從考上大學就有體面的“鐵飯碗”到自己拿著大學文憑去找“飯碗”,從天之驕子到普通求職者,種種變化對這代人的震撼無疑是巨大的。經過多元化的學校教育,70後的創新精神驅動他們敢於創業,也不乏一些體制內的高層下海經商。這代人開始對外企有了嚮往,在他們心中能進入外企算得上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有人說,在職場中,70後在某個行業會深耕多年,普遍待的都比較穩當,但也是升職耗時最長的。

80後現在是職場中的主力軍,對於職業的選擇,他們既追求創新的企業文化,也不掩飾自己對財富的渴望。都說80後在溫室中長大,他們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敢於挑戰、善於創新,在工作崗位上,往往需要在物質、精神上尋求上級的支持和指導,以降低試錯或打破傳統的風險和成本。創業也是許多80後在工作上的一種選擇,一些敢做敢拼的年輕人受到了海外的優秀教育,也被國內的創業氛圍所影響,在不斷嘗試中,最終發現自己最擅長、最適合的工作。

90後現在已經開始進入社會,進入職場,是職場中的新鮮血液。“穩定”早已不是90後找工作的第一要素。90後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網絡對他們的求職行為和就業觀產生了深刻影響。網文作家、公眾號運營……許多新鮮的職業不斷被這群人創造著。這代人更加註重自我發展、追求個性、實現自我價值,這也體現了90後這一代的特徵——注重個性和自我表達。90後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和理性的評價,對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非常有信心,能自主的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也有很多人開始選擇創業,加上國家對於創業項目的扶持,許多小微企業崛起,90後的無限創意不斷衝擊著市場,開拓著新的市場領域。除了同樣重視薪酬標準之外,對於休假制度也非常的關心,更偏向於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當然,他們對工作比較挑剔,希望找到真正合適的工作,不想委屈自己的同時也想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所以,現在江湖上流傳著“上午入職、下午離職”的95後傳說,也就不稀奇了。

要從事“還不存在”的工作

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是“好工作”?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曾說過: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好工作還停留在一種農耕文明思維,也就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有十幾畝地就踏實了,四環內有套房就中產了……找份好工作,達成自己恨不得可以不工作的奮鬥目標,是很多人的真實想法。

但是,工業文明和技術爆炸時代,這些“確定”都變成了“不確定”。

著名出版人、作家、《讀庫》主編張立憲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當今的時代,已經沒有那麼篤定的“鐵飯碗”了。一個很直觀的例子:2013年的十大高需求工作,在2004年都尚未出現。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是在為還不存在的工作教育我們的學生,他們將使用我們目前也許還沒有的專業,去解決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問題。

所學專業會不會直接影響工作的選擇呢?用數據說話吧。領英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調研報告發現,80後的第一份工作首選行業分別是:互聯網9.7%,高科技8.3%,電子芯片6.1%;到了90後,互聯網就一家獨大了(17.7%),緊隨其後的金融8.2%,高科技6.1%,加在一起都沒有互聯網行業多。這可是60後難以想象的。

同時,第一份工作的專業對口比例呈現出隨代際遞減的趨勢,過去讀個好專業、找個好工作的鏈條被打破。70後當年的專業對口比例超過40%,而95後則銳減到28.8%。

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就業行業集中,報告顯示,有一部分年輕人因為對自身優勢和興趣瞭解不足,對行業也缺乏認識,結果就是一窩蜂湧向某幾個行業。90/95後紛紛投奔互聯網和金融行業,佔據了總人數的1/3以上。可以說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隨著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十年前80後看好互聯網和工業自動化,佔比不足1/5;五年前90後已經佔據了1/4。從而透視出人們在行業選擇上,視野變得越來越窄,而專業的侷限性也越來越小。

對於專業不對口、行業選擇變窄的趨勢,領英中國人力資源負責人張競義做出了三點解讀,第一是自動化發展,就業市場開始更加需要複合型人才,企業也往往更看重人才的“軟性技能”,專業不再成為擇業的限制,畢業生在就業時選擇空間也更大。第二是90/95後對於職業規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樂於嘗試新鮮事物而不被專業所限。第三是在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可能有盲目跟隨市場導向的現象出現。

找工作就像談戀愛

“一言不合,抬腿就走”,成了一部分年輕人的職場現狀。

小武是一名運營主管,在目前的公司工作三年,但之前已經換過四份,中間試過三個月跳一次,聽得最多的就是“你又換了?”去過所謂的大平臺,但通常領導一句“你就照著之前做就成,不要給自己找麻煩”,令他覺得自己任何想法都是多餘;也跟過創業項目,隨著老闆跑前跑後,把他的想法落成方案,但被畫了半年的“大餅”,畢竟不能充飢。

為什麼要頻繁換工作,小武的例子可見一斑。而真正壓垮駱駝的稻草是,年輕人認為自己拿到的錢,匹配不上付出的勞動和承受的壓力。錢少就算了,比自己想象中還少就說不過去了,畢竟上班是為了賺錢,不是做慈善。

據智聯招聘的報告顯示,2017年,本科應屆生預期薪酬是5200元,碩士研究生預期薪酬6500元。但是,現實比理想要骨感那麼七八百塊錢——本科應屆生起薪4300元,碩士研究生起薪5900元。即便是在物價高昂的一線城市,應屆生起薪水平也不到5000塊。

領英的數據顯示,互聯網和金融這兩大熱門行業聚攏了超過三分之一的95後畢業生。可是越是新興、有前途、人丁興旺的行業,工作強度也相對更大。一項針對白領的調查顯示,僅有28.6%的白領表示自己在8小時工作之外不需要加班,11%的白領平均每週加班20小時以上。

大批年輕人,正在職場上拼得風生水起。不喜歡無意義的加班、耗時間,但是遇到了真正需要加班的時候,他們又比誰都努力。

隨之而來的就是健康問題了,90後常常自嘲:“一邊往杯子裡泡著枸杞養生,一邊熬夜爆肝工作。”

失眠,脫髮,胃病,內分泌失調,甚至抑鬱,職場常見病症一樣不落地在年輕人身上應驗。《2016北京白領健康白皮書》中提到,北京白領的職場健康明顯低於一線城市平均水平,90後白領又是其中健康水平最差的,廣泛存在頸椎病、超重、肥胖、早衰等十大常見病症。都說90後養生、惜命,一旦真走到這個承受壓力的臨界點,自然就不再忍受,一走了之。

除了受錢少、加班、健康等問題困擾外,就業更偏向於“體驗式”的90後們出奇制勝,將“不願討好領導”作為跳槽的重要原因。早在2014年百度發表的《90後洞察報告》裡顯示,有將近一半的90後表示,自己最無法接受的同事類型就是“愛討好上級”。

大多數90後是在互聯網時代中長大的,互聯網的自由與開放,讓他們更加抗拒不平等。

90後一代人,極其注重私人空間和個人邊界,認為職場和個人生活之間應該留有安全距離,互不侵犯。而且,在某些關係複雜的大企業,一定要把好好的工作變成宮鬥劇加諜戰劇,這是90後不能理解也懶得去迎合的。90後酷就酷在:對他們而言,領導和自己只有職位上的區分,沒有人格上的差別。有問題就直接溝通,哪怕最後事實證明自己是錯的,也不願因為擔心得罪領導而遮遮掩掩、耽誤時間。

跳槽這件事最理想的也許是,它能幫助年輕人逐漸認識自己、認識職場,最終能找到適應和生存的方式,有價值地立足於這個社會中。有人說,找工作就像談戀愛,每次經歷都會讓你成長。既然這樣,無論跳還是不跳,在每份工作中都能有所學習和收穫,才是最重要的。

青·话题|你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多久?
青·话题|你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多久?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