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孝:與《張家口日報》不盡的情緣

上世紀80年代,我在橋東區文教局從事內部資料工作,也承擔對外宣傳報道。從那時起就與日報結下了不解情緣,相繼寫稿。當時辦公條件十分簡陋,但編輯記者們平易近人熱心扶持業餘作者的點點滴滴,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記得初進政教科,我懷揣著帶著體溫的稿件,生怕受到輕視冷遇。因為在我眼中,編輯記者見多識廣,個個下筆如神,我一個不知名初學者的稿子肯定不受待見。但出乎預料,鄭繼聖、王選一、閆進龍等編輯熱情接待了我這個陌生年輕人。審稿時從佈局謀篇到遣詞造句,都給初學者以悉心指導,使我獲益匪淺。我當即回單位重新採訪,挑燈夜戰,於次日一早將改好的稿件送到科裡。之後一整天我在企盼與期待中度過。當我的手稿變成鉛字見於報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第一篇稿件的發表,大大增強了我投稿的信心和勇氣,更加激發了寫稿慾念。從此,“豆腐乾兒”起步擴展到“豆腐塊兒”;從單純報道教育內容延伸至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從日報發稿到省報及國字號刊登,其中關於建設法制政府的報道以加編者按形式頭版頭條登載於1989年的《中國法制報》。這些成績的取得,使我由衷感謝日報為我開啟了新聞這扇門,使我成為他們中一員,從中學到了如何錘鍊標題使之醒目,如何主題集中鮮明,如何言簡意賅短小精悍。

後來因工作變動,我寫的少了,但與日報情緣始終未斷。讀報是每日必修課。從報上看到家鄉發生的深刻變化,看到我熟悉的記者寫出的好文章,看到日報辦報理念與水平不斷提升,作為一名老通訊員和老讀者打心眼裡高興。如今我年近花甲,每有閒暇便提筆寫稿,與日報再續情緣,不失為一種積極健康文化生活方式的迴歸。這兩年我寫的一些稿件不僅被日報採用,而且有幾篇先後被中國《民主》、河北《鄉音》等報刊刊登,使我重新找回年輕時寫稿的感覺,並樂在其中。我願在有生之年繼續這份事業,為我市報業大廈添磚加瓦,祝願日報越辦越好!

(作者系橋東區政協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