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勝——我與《張家口日報》的情愫

《張家口日報》創刊70週年紀念日,獲悉報社舉辦“我與張家口日報”徵文活動,作為一名忠實讀者與老通訊員,我倍感欣慰和激動,更想以我與《張家口日報》30多年的相識相約﹑攜手前行的故事,表達自己對《張家口日報》那相濡以沫的情愫。

我從1980年開始閱讀《張家口日報》,並逐漸被其真誠厚重的深入報道所吸引,究其原因,讀報可知天下事,讀報可開闊視野,讀報可獲精神食糧。尤其是在擔任企業宣傳幹部後,不但酷愛詳讀每期的《張家口日報》,而且還從中學習新聞寫作,用心挖掘採寫企業生產經營中湧現出的新聞事件和先進人物。第一篇學作《助人為樂的好民兵-侯振軍》於1982年6月28日在《張家口日報》三版刊登後,先後又發表了《下花園電石廠重視環境綜合治理》﹑《下花園電石廠效益居全國同行業之首》﹑《革新能手-秦寶林》等30餘篇新聞報道,為國有大型化工企業-下花園電石廠的發展鼓勁加油。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需求,1985年,我有幸參加了在下花園發電廠舉辦的首屆“張家口市報通訊員培訓班”,時任報社群工部主任的牟延祥﹑記者王俠﹑王鵬﹑韓錦海擔任授課老師,在每月一天的講課中,我受益匪淺,從門外漢變為報社的“編外記者”,當年我就釆寫出《李潤生勇擒盜賊》﹑《為了一名女工的生命》﹑《下花園電石廠4.5萬噸節能電石爐開工》等20餘篇消息﹑通訊,受到報社的表彰。

在那個年代當一名記者非常辛苦,記者到縣區釆訪很不方便,報社交通工具很少,擠火車換汽車。記得1987年3月份閆衛民記者聯繫到電石廠釆訪,當時我想用車去接,被他謝絕,硬是起大早坐火車到廠,而且進門就深入車間班組一線採訪,很快一篇題為《下花園電石廠創高產爭效益》消息在頭版發表。

當報社編輯更累,每天收到信件幾十到上百封,他們都要一封一封地看,對於採用的稿件都要認真地修改編輯,對於那些既有新聞價值但不完善的稿,加以註明退回要求重寫,還要經常和通訊員通信通話。有一次報社工業科馮密老師收到我採寫的企業經濟稿,因為我是用複寫紙複寫的,數字不太清晰,他連續打了3次電話核對,最後見報。閆衛民﹑馮密等老報人那種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始終是我學習的典範。

在與《張家口日報》接觸中,曾任總編輯的趙旺﹑李德存﹑劉勇等老師對我關愛備至,他們非常重視報紙的質量,希望我也拿起相機,作一名多面手通訊員。在後來的採訪中,我經常手拿相機和筆,深入基層,採寫出不少文圖並茂的新聞稿。在攝影的實踐中,攝影記者胡喜魁﹑袁明海﹑宋英人等老師給了我很大幫助,教我如何選景、怎樣抓拍等。我拍攝的第一幅照片,《電石廠團委組織學雷鋒活動》於1989年5月16日在市報三版發表,是在攝影記者高維達老師指導下拍攝的,工夫不負有心人,我至今已在《張家口日報》和《張家口晚報》發表新聞照片150餘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