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叶嘉莹先生?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今年6月,九十四岁高龄的叶嘉莹叶先生, 将自己毕生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

这一年,距离她从加拿大回国任教,只差一年便满四十载。

这件事圆了叶先生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

既包含了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支持中华诗词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的心愿,也包含了她对年轻人的期待,希望他们能走近诗词,发现诗词之美,而不是“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这是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志业。

叶嘉莹于辅仁大学的毕业证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见过叶先生的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叶先生生于北京,从小便接触古典诗词,基本功扎实,喜爱以大声诵读的方式,来学习和体味诗词。而后又师从顾随,在文学上有了更深的造诣。

虽然一生中有过不少坎坷的境遇,但纵览叶先生的一生,会发现,是一首首诗词连缀起了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

减去声调,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

在诗词的讲授和传承上,叶先生著述颇丰,广为人知。其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她坚持学诗词要属从吟诵和格律入手。

面对采访,她说:“我认为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之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

我从小是吟诵着诗词长大的,可是我教了这么多年诗词,没有能真正把吟诵传授给我的学生,因为吟诵的微妙之处难以言传。

就是因为中国的好诗,都是带着吟诵写出来的,这个吟诵是口耳相传的。不会吟诵就失去了好诗的兴发感动的力量,我觉得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梦想,至少要让人家知道吟诵这件事情。

吟诵的时候不按照文法的结构,而是按照声音的节奏。所以中国有吟诵,而更重要的一点,吟诵给你的不是知识,吟诵是一种声音,一种声调。你的诗句不是坐在那里打开电脑,拿一本辞典、找一本诗韵而写出来的,吟诵是要带动一种自然的感发的力量,诗是伴随着你的声音出来的。”

读的并不是古音

中国的诗词建立起格律,比如说绝句或者律诗,是从南北朝以来而成。这些诗词,因为格律的建立,而有了一种声调之美。在时间的长河变迁里,汉语的发音发生了变化,一些入声字到现在已经不会再那样去读了。

叶先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想要去读古音,而是在没有入声声调的情况下,将有着平仄入声的格律诗词,尽量读得更合乎格律。

1997年在温哥华为幼儿讲古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在音韵上更回归诗词本身。

关于这一点,叶先生说:“大家要知道,为什么我在读词读诗的时候,要把它读成合乎诗词格律的声调?因为你把它的声调减去了,就等于把这首诗一半的生命给它抽空了,所以我一定要提倡读诗词要合乎平仄。

我不是古人的读法,我只是因为诗词本身有它一个平仄的格律,我们应该尊重这个作者他原来给这首诗的声音。因为感情一定是跟声音结合在一起的,你不把它的声音读正确了,你就把这首诗的感情、感动的力量减少了。

这首诗你如果不按照平仄念,就不好听。比如杜甫写《春夜喜雨》这首诗的时候,他是按照平仄的声音写的,念出平仄声,才能把这首诗的美感传达出来。

一首完整的诗,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种美感的特质去除。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看到这个问题,没有人关注,真是让人伤心。而今天娱乐圈里的唐嫣与罗晋结婚,却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唐嫣自从宣布婚讯发出微头条7小时内,阅读量达到4751万,评论13万,点赞32万,令人瞠目结舌。

我想, 现在能够搅动大家神经的,就是这帮戏子了。世界上最难做的两件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他们都做到了。

再回到问题,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有这样的吸引力,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我是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对叶先生仰之弥高。她真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生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如果她受到如此之关注,那真是国之大幸。

她把这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为了能够激励更多人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今年94岁高龄的她,把毕生的积蓄1857万捐给了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用于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捐赠当天,她本人都没有去,她不需要华丽的赞美,也不需要太多的镁光灯,这才是一个大师的风范。

我真心希望要把这些像国宝一样的大师,尊重好、爱护好、宣传好,毕竟他们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最后祝先生寿比天齐,永远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