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通遼|第三十二期要聞(2018.10.23~10.30)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通遼發佈【望通遼】·第三十二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查看更多新聞資

看點

01

中國·通遼2018可持續建築國際論壇開幕

10.28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論壇現場

10月27日下午,中國·通遼2018可持續建築國際論壇在通遼市科左後旗召開。論壇以“互聯網時代下智能門窗、幕牆及智能製造的發展模式”為主題,旨在探討門窗幕牆企業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將智能科技植入產品或應用等環節,全方位掌握智能科技創新發展思路,打造高效便捷、綠色環保、宜居安全的居住環境。

“可持續建築的推廣、應用和發展,有利於降低能耗、節約資源、減少汙染,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科左後旗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努力方向。”科左後旗旗委副書記、旗長何志偉在論壇上介紹道。 在未來,科左後旗將解放思想,加快推動可持續建築發展,堅持把建築產業現代化作為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突破口,以規劃為引領,以技術為支撐,以試點為帶動,全面開啟可持續建築發展的新模式。

來自國內外建築節能行業專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專家、門窗幕牆上下游企業代表,圍繞可持續性建築、超級綠色建築、建築節能與低碳、綠色節能門窗幕牆發展趨勢、門窗智能化及門窗幕牆案例解析等內容進行了研討。專家和企業家們共同把脈家居門窗行業發展,分析行業走勢,解析行業熱點,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家居門窗行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看點

02

中國·通遼2018第一屆國際門窗幕牆博覽會開幕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開幕式現場

28日上午,中國·通遼2018第一屆國際門窗幕牆博覽會在通遼市科左後旗開幕。本屆博覽會致力於智能科技、綠色環保、引領世界窗業未來,展品主要以智能門窗、特種玻璃應用為主。

本次博覽會由通遼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建築金屬機構協會、中國配套件委員會、中國鋼木門窗委員會、中國門窗幕牆協會、中國科技研究院協辦,科左後旗人民政府、內蒙古博昊通達窗業有限公司承辦。博覽會匯聚了全國各地300餘家門窗幕牆相關上下游企業以及200餘家國內知名房地產開發商、建築單位、金融機構、材料應用等行業領域的企業參展。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參展商介紹門窗材質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各地展商進行行業交流

通遼市科左後旗旗委書記劉士海介紹說,這次舉辦門窗幕牆博覽會,邀請業內同仁和合作夥伴共享商機、共商發展,不僅為科左後旗開啟了一扇合作之門、共贏之窗,也為科左後旗深化交流、擴大開放開啟了一扇友誼之門、交流之窗。希望藉助此次門窗幕牆博覽會機會,加深友誼、加強交流、深化互信、推動合作,共同拓展行業合作的新空間,共同開創多方共贏的新局面。

看點

03

內蒙古通遼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新招

10.26

金秋的內蒙古大地稻穀飄香、牧歌悠揚,一派豐收的金色美景。草原深處的農村牧區基層黨員教育管理怎麼抓?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內蒙古通遼市。通遼市的蒙古族人口占全國蒙古族人口的1/4、內蒙古自治區的1/3,是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在脫貧攻堅戰中,這裡以黨建帶動扶貧,以黨建帶動城市工作有不少新的招數。

黨建扶貧的經越念越新

農村牧區基層黨建如何更好地引領脫貧攻堅?

“致富路上不能單打獨鬥,全嘎查人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有奔頭。”通遼市科左後旗南巴嘎查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劉金山見面就是這句話。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科左後旗170多家合作社帶動3360戶貧困戶合作養牛

說起精準扶貧成果,劉金山如數家珍:“我們嘎查有147戶,587人,全村有2470頭牛。全嘎查有19戶貧困戶,其中有13戶是符合貸款條件的,對於這些人,我們積極幫助貧困戶申請養牛貸款;對於不符合條件的另外6戶貧困戶,我們採取合作社入股的方式,也放給他們5萬元的借款,他們將這筆錢入股到合作社,一年給他們5000元分紅。在脫貧攻堅戰中,黨支部始終是牽頭者,支部裡的年輕黨員都是養殖大戶,他們一人包一戶,一對一幫扶,不脫貧不摘鉤。”

科左後旗是通遼市深度貧困地區,現有貧困人口18163人。近年來,科左後旗把發展黃牛產業作為穩定脫貧的“金鑰匙”,以扶貧貸款為支撐,以配套服務為保障,以利益聯結為抓手,推動貧困人口養牛致富。2014年以來,通過黃牛產業脫貧1.06萬戶,佔到脫貧戶的72%。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在開魯縣,這句話成了農村牧區廣為傳播的順口溜。今年,開魯縣建華鎮慶發村的村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勞力種地,因為在村支部書記於建國的帶領下,由村黨支部出面組織,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村民可以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全程託管代種,不僅可以入股分紅,還能在家門口給合作社打工賺錢。據瞭解,已有15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預計每戶年收入5000—8000元。

目前,全市2080名嘎查村黨組織書記中,致富能手佔50.8%,高中以上學歷佔59.9%。在機關事業單位,凡是建立黨委的,鼓勵每個支部由一名部門副職到嘎查村擔任支部專職副書記。

加強黨支部建設,提素質強能力是重點。2017年,市旗兩級舉辦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10期,培訓書記380人次。

加強黨支部建設,選優配強支部班子是關鍵。選什麼人、怎麼選,是建強支部班子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通遼市突出政治標準,通過大力實施“三培三帶”先鋒引領活動,把普通群眾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充分發揮好黨員幹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黨員示範作用,把黨建扶貧的經越念越活。

城市基層黨建不斷出新招

農村牧區黨建工作念好了致富經,城市基層黨建怎麼搞?記者到幾個點上進行了採訪。走進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明仁街道黨工委,一場區域黨建工作例會正在進行——來自轄區派出所、農行、商貿城、批發城等單位的黨員代表一一發言,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會議開得務實高效、有聲有色。

明仁街道地處主城區中部,轄區內有五大核心商圈,各類非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7600多家。這兩年,明仁街道黨工委結合實際,創新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商圈黨建新途徑,構建商圈黨建新格局,由街道黨工委牽頭,成立以五大商圈黨組織為主要成員的明仁商圈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設立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建立“三位一體”的黨建工作聯動機制,以黨建工作為紐帶,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共駐共建、整合資源、共謀發展,進一步強化街道黨工委對各商圈市場、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了活躍市場經濟、提供優質服務、擔當社會責任、推進社會治理的目標。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明仁街道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召開黨建工作例會

近年來,通遼市積極構建街道社區、駐區單位、新興領域“三位一體”黨建工作體系,把城市各領域黨建作為一個系統來抓,推進共駐共建單位服務社區規範化、經常化;他們把重點放在商務樓宇、園區、封閉性較強的成建制小區、高端小區、郊區社區等居民區,著力推進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有效覆蓋,在具體事務上,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大力發展智慧黨建,著力推動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中的廣泛應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通遼市採供血機構,我們瞭解到,血站黨支部“圍繞業務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鼓勵廣大黨員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組織幹部職工及其家屬自發成立了挽救生命的“活血庫”,作為獻血應急隊伍,數年如一日堅守在獻血一線。截至目前,血站職工已累計無償獻血25萬毫升左右,其中有8人累計獻血一萬毫升以上、3人獻血兩萬毫升左右。時下,義務獻血已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生活習慣。像血站這樣的基層先進典型,在通遼市的每一個系統都有,成了一道社會文明的亮麗風景。

培訓全覆蓋讓黨員戰鬥力越來越強

為確保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提升黨員幹部素質,通遼市積極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全員培訓,基層黨委每年對普通黨員輪訓一次。黨支部發揮主體作用,組織黨員開展集中學習和討論交流,確保學習培訓覆蓋到每個組織、每名黨員。在創新黨員教育方式方法上,積極運用信息網絡技術開展黨員教育,在全市建立了2471個黨建網站,通過開展在線選學、北疆先鋒大講堂上門送學、“黨建直通車”集中講學、“指尖媒體”線上考學等方式,提升黨員的整體素質。他們依託市黨建網、黨建微平臺建立“數字圖書館”,上載電子圖書2萬冊、期刊700種、報紙300種,進一步豐富黨員教育資源。同時,在全市成立黨員教育蒙古語譯製中心和基地,配套建立了蒙漢雙語網站和雲黨建平臺,目前已完成100餘部蒙古語專題課件譯製任務,有效滿足了蒙古族黨員群眾的學用需求。

在發展新黨員工作上,通遼市堅持高質量、高標準,嚴把入口關。市委組織部制定下發了《全市發展黨員指導性計劃》,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不斷加強督促檢查,不斷優化黨員隊伍結構,積極穩妥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中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保證了黨員隊伍朝氣蓬勃的態勢。

在黨員日常教育中,通遼市健全主題黨日活動“4+x”創新模式,即開展學習教育、民主議事、志願服務、文體活動4項固定主題活動,“x”是自選主題,由黨支部結合實際自主確定黨日活動內容,有效激活基層黨組織開展黨員教育管理的主動性。同時,建立以“黨員學習日、黨員奉獻日、黨員關愛日”為主要內容的“黨員三日”制度,進一步豐富基層黨組織生活。

看點

04

“有招書記”劉金鎖

深秋的農田裡,收割後的玉米稈映著陽光,明晃晃的,亮得刺眼。遼闊的草場上,枯黃的草收緊了腰身貼附在地面上,成群的牛羊或駐足覓食,或悠閒遊蕩。走進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東北部的代力吉鎮東五井子嘎查,筆直平坦的村路和兩側粗壯的柳樹、整齊寬敞的農家院落讓人眼前一亮。

剛從北京領回“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鬥獎”的嘎查支部書記劉金鎖,沒來得及回味喜悅的心情,就忙了起來——副鎮長吳小芳找他商量發展沙棘產業秋季整地的事,村民王青春來問他徵地補貼咋給,賣到新疆的1500只羊的檢疫證明開不出來……手機不時響起,劉金鎖邊瞭解情況,邊妥善處理著每件事兒,“國家給了咱這麼高的榮譽,咱更得鉚足勁好好幹!”

1999年,34歲的劉金鎖在村民的支持下高票當選東五井子嘎查委員會主任。從此,他天天想著一件事,就是如何讓村裡的鄉親們都富起來。

村集體負債140萬,化解債務,他有招兒

“難,真難,但再難也得硬著頭皮幹下去。”劉金鎖說,剛剛走馬上任,140萬元的村集體債務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揹著這麼重的包袱,工作如何開展?“我有招兒啊!”話鋒一轉,劉金鎖舒展眉頭,眼睛放光地說,“我把所有債主都找來了,對他們說,只要保證不再增加利息,一定儘快把錢還給他們。”得到肯定答覆後,劉金鎖將嘎查按人口均等分配後剩餘的土地在嘎查內承包,承包人根據承包面積和年限承擔集體相應額度債務,140萬的集體債務就這樣被全部化解了。

輕裝上陣的劉金鎖開始思考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近年來,他利用40萬元扶貧互助金,按照年利率不超過1%收取佔用費,優先支持急需資金的貧困戶發展產業。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利用30萬元集體經濟壯大資金,購買了18頭基礎母牛,目前已產犢12頭,年底資產將增加到40萬元。通過爭取上級支持、開源節流,東五井子嘎查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少變多、穩步增加。截至目前,已積累資產資金140多萬元,年穩定收入24萬多元。

村子髒亂差,村屯規劃,他有招兒

想要日子富,先要改變鄉親們的生活習慣。上任伊始,面對村裡到處髒亂差的狀況,劉金鎖號召各家各戶建豬圈和廁所。村裡人卻把這當成了玩笑話,置之不理。為了動員大家行動起來,劉金鎖每天利用廣播“大喇叭”苦口婆心地講建廁所、蓋豬圈的好處——“早晨起來都到溝裡‘方便’,被人撞見多砢磣。”“豬不圈起來,啥東西都吃,好不容易養肥了,宰時一看是痘豬,不是白忙活一年嗎?”……話糙理不糙,在劉金鎖鍥而不捨的廣播下,村民們紛紛行動起來,村裡的環境越變越好,劉金鎖也落了個“二虎吧唧劉村長”的“美名”。

接下來,劉金鎖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步計劃——修路。當時的東五井子嘎查,全部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颳風塵土漫天,下雨滿地泥濘。“這路必須得修,不僅要修,還要修得最好!”看到了他辦成事兒的韌勁兒和決心,村民們全都拿起鐵鍬、趕著馬車、開著四輪車,加入到修路大軍中,合力修建出九橫三縱村路和1200米排水溝。這一年,路通了,村子整潔了,人心也跟著亮了。

“那會兒我們就把村路全部取直了,路面也都壓實找平了。現在的村路就是在那個基礎上重修的,我們把人走的路和牛馬羊走的路分開規劃,實現了人畜分離,這樣村路上就不會有牲畜的糞便了,乾淨了不少。”說到此處, 劉金鎖顯得頗為自豪。2006年,劉金鎖被任命為東五井子嘎查黨支部書記。

村裡沒產業,脫貧致富,他有招兒

東五井子嘎查鹽鹼地、坨沼地多,基礎設施差,單一的產業結構導致村民增收難、致富更難。

“對農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二輪承包後,我們嘎查有2000多塊分散地塊,家家戶戶都要留出機耕道,浪費了不少地,實現土地集中連片一直是我放在心上的事兒。”2017年,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全面鋪開,劉金鎖抓住這次機會,引導群眾置換“插花地”,實現了萬畝耕地集中連片。“我們嘎查每人還分得了2畝青貯地,這樣發展養殖業的飼料也有著落了。”他還爭取到高效節水農業項目,用1000萬幫扶資金打了65眼井,使1.2萬畝地具備了水澆條件。

正在這時,黑龍江的客商找到了村裡,提出想承包土地種大豆。劉金鎖細算了一下收益,欣然答應下來。就這樣,東五井子嘎查的9147畝耕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黑龍江艾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種植高蛋白大豆。公司還返聘村民就地參與田間勞作,長期用工30餘人,日均工資120元左右。

劉金鎖說:“土地流轉出去,人閒了,都跑出去打工賺錢,我們嘎查一共868口人,今年有350多人出去打工,比去年多了100多人。”村民包巴木拉家三口人,今年48畝耕地全部流轉後,舉家外出打工,土地流轉收入2.4萬元、打工預計收入4.5萬元,到年底一家人的收入能達到近7萬元,是去年的10倍。

貧困戶牛振清興奮地說:“我們老兩口都有病,幹不了重活,以前家裡的地都是給人家白種的,自己就拿補貼錢,這下土地一流轉,一畝地能多收入350塊錢,翻了兩番!”

不僅如此,這幾年,劉金鎖帶頭搞養殖,為村裡發展養殖業趟路子、想辦法,組織村民成立養殖合作社抱團增收。有的貧困戶買不起羊,他就把自家羊以“借母還犢”的方式借給人家養,還拿出130只羊無償送給了村裡的老弱病殘戶,把自家合作社的基礎母牛牽到了身患疾病、供養著3名大學生的白金鴿夫婦家。

“前兩天挨訓了,劉書記說牛舍太埋汰,非常生氣!”白金鴿慚愧地對筆者說,“劉書記給了咱牛,還教了咱咋養、咋賣,咱不能不上進啊!”“這就對了!”劉金鎖接過話茬,“關鍵不能懶,要自己去幹!不能養成等靠要的壞習慣。”

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包寶祥,20年前得了軟骨病,失去了勞動能力,80歲的老父親也是疾病纏身,37歲的弟弟在外打工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劉金鎖主動將他家作為自己的包聯戶。

金秋收獲的季節,坐在包寶祥家炕頭上,劉金鎖和他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賬:“流轉66畝地收入3萬3、年底合作社分紅4000塊錢、三口人的低保是1萬多塊錢,打工能收入2萬塊錢,加起來近7萬塊錢,穩穩當當脫貧了。”

包寶祥說:“劉書記包聯我,我從來沒求過書記啥,但他總是主動幫著我、想著我。”一筆筆收入賬,算得這位樸實的農家漢子眼眶溼潤了。

在扶貧這事兒上,劉金鎖有自己的想法:“讓貧困群眾轉變生產生活觀念、提升自力更生能力才是我們脫貧攻堅的初衷和落腳點。”

土地流轉有收入,打工上班有工資,合作社入股有分紅,如今的東五井子嘎查,很多人當上了“多薪農民”。

說起下一步打算,劉金鎖神采飛揚地說:“我還有很多‘招兒’沒使出來呢,我要乘著全旗打造沙棘產業基地的東風,把沙棘產業發展好;爭取資金買幾臺大型的農用機械,建個農機合作社,自己搞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種植;把養殖合作社進一步做大,實現統一飼養、統一銷售,讓更多鄉親抱起團來共同致富奔小康……”

被問到這樣操心累不累時,劉金鎖憨厚地笑了笑說:“那沒招兒啊,咱就是為鄉親服務的,只要村裡人都過上好日子,再累也值了!”

作為村裡先富起來的能人,有人不理解地問劉金鎖:“你不好好享受生活,卻把自己家的130只羊免費送給別人養,把自家合作社的基礎母牛無償送給了貧困戶,這樣折騰圖個啥?”

“圖啥?咱不圖名、不圖利,就圖全村人摘掉‘窮帽子’,共同致富!”

看點

05

“黨建+產業”撬動鄉村振興“大槓桿”

10.24

走進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散都蘇木,映入眼簾的是片片金黃色的稻田,聞到的是陣陣稻香,大型收割機械來回穿梭,一排排稻秸順勢倒下,顆顆飽含農民汗水的稻粒被盡數收入機械存儲倉。

“我們蘇木黨委注重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在水稻產業鏈上建強黨組織,成立了合作社黨總支,下轄7個支部,有黨員67名。”站在田埂上的散都蘇木馬蓮河水稻專業合作社黨總支書記、理事長張海剛自豪地說。

散都蘇木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採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形式,依靠管黨員、建隊伍、作表率、帶社員,引領全蘇木7個嘎查村1370戶農戶種植優質水稻22000畝。目前,散都蘇木水稻產業鏈條較為完整,在育秧、栽植、管理、收割、加工、銷售等環節嘎查村黨支部組織黨員群眾分工協作、互相配合,開展規模化經營,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近年來,散都蘇木按照鄉村振興及深化農村改革要求,堅持黨建工作“書記抓、抓書記”,強化黨支部書記抓黨建主業意識和謀劃發展主責意識,探索實行“黨建+五大產業”發展模式,明確了“激發新型主體活力,挖掘資源潛力,有基礎的主體大膽創新,培育典型引路”的思路,各嘎查紛紛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產業發展規劃,並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和林果經濟。目前,五大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各嘎查村改變了以往“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局面,改變了以往種植玉米為主的“一糧獨大”局面,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了,幸福指數逐年提高。

“念牛經”壯大農區畜牧業

堅持農牧結合、“為牧而農、為養而種”的方針,充分挖掘蘇木豐富的秸稈資源,抓好棚舍、窖池、飼料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自繁自育”,大力發展舍飼養牛業。以“聚禾興”、“日昇昌”為龍頭的養殖合作社日益壯大,以巴彥烏楞、麥裡等嘎查村為核心的養牛專業村發展迅速,實現“人均兩頭牛”,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戶發展養殖業,逐步轉變了農民種植業“靠天吃飯”的落後局面。2018年牧業年度,大小牲畜存欄63944頭(只、口),較2013年32927頭(只、口)翻近一番,其中黃牛存欄28051頭,較2013年底增長166%,羊存欄32614只,增長12000餘隻。目前,全蘇木超100頭牛合作社4家,超50頭合作社15家,超20頭牛養殖大戶587戶。

“打綠色牌”擴大特色種植業規模

全蘇木推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託管種植模式、訂單合同模式,優質水稻種植面積超過22000畝,並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馬蓮河”大米被認定為內蒙古著名商標。構建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戶以土地入股種植水稻2000畝,按1.6元/斤計算,每畝可增加實際收入818元,託管種植解放勞動力,每人每年可實現務工增收1萬元以上,發展訂單1750戶種植15500畝,以高於市場價0.1-0.15元/斤的價格收購,僱用流轉或託管土地的農民320人,每人每年增收1.8萬餘元,有效帶動社員增收。加快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堅持“糧改飼”、“糧改經”,青貯、紫花苜蓿、雜糧雜豆、中草藥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比重不斷加大,有效緩解了連年乾旱等自然災害。目前,全蘇木玉米種植面積16.4萬畝,較2013年減少了3.8萬畝,雜糧雜豆種植面積2.97萬畝,較2013年增加了1.2萬畝。

“變沙為寶”開發沙漠旅遊資源

引導168戶村民以13500畝土地入股,成立了全市首家集體經濟旅遊景區—草甘沙漠旅遊景區。著力打造“一沙一湖”,沙湖互補旅遊項目,創造“集體吸引力”,並獲批自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家國家“四星級”自駕遊營地,成功舉辦了四屆沙漠文化旅遊節。阿拉探旅遊度假村一期1000萬元工程已投入使用,兩個景區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以上。草甘景區門票收入2018年已達45萬元,成為全旗最大的集體經濟實體,帶動全村100餘農戶投入到旅遊產業中來,並激活了周邊的飯店、農家樂、採摘園等近20家,經營農戶年最高旅遊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全蘇木旅遊綜合年收入350萬元。

“宜林則林”適度發展林產業

散都蘇木將公河來村發展為以大扁杏和五角楓為主的育苗專業村。呼勃嘎查與專業沙棘種植公司合作,集中連片種植沙棘800畝,按照企業、農戶、嘎查集體6:3:1的比例進行收益分紅,預計集體年收入5萬元以上,193戶農戶均收益800元左右。另外,全蘇木現有已進入盛果期的寒富士基地3處600畝、飼料桑基地2700畝。同時,蘇木被定為2019年全旗飼料桑種植示範基地,帶動項目投資近億元,越來越多的農戶投入到林產業中來。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巧手致富”搞活現代服務業

蘇木婦聯牽頭成立了“科左後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各嘎查村成立分社,婦聯主席任分社長。採取招商引資、聯繫訂單、協調資金、提供廠房、補助補貼等方式,扶持手工藝品產業發展。協調合作社與瀋陽天藝手工藝品廠、通遼市科爾沁文化創意產業園、科左後旗博王民族服裝廠、瀋陽康平塑編廠等合作,有效解決了產品工藝及銷售渠道問題。合作社已發展社員850餘人,建立朝陽、呼勃2個手工藝品扶貧車間,輻射全蘇木12個嘎查村和周邊5個蘇木鎮,手工藝品“成手”可實現月增收20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目前,手工藝品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散都蘇木“手工藝品之鄉”的品牌在全市已小有名氣。

散都蘇木黨委書記孫剛說:“五大產業發展初具規模,老百姓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願意跟著黨組織幹,更需要黨組織的帶動和黨員的示範引領。目前,全蘇木12個嘎查村都有發展產業的黨員示範戶,並無償為農牧民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下一步,蘇木黨委將在各嘎查村挖掘和選樹一批懂科技、會經營的年輕鄉土人才和致富能手,將其培養成入黨積極分子,充實黨員隊伍後備力量,同時號召黨員率先垂範,爭當先進戶、示範戶,形成‘黨組織是核心、黨員是先鋒、群眾是主力、人人做貢獻’的發展局面。”

看點

06

通遼市:“三個轉變”力促“三務”公開提檔升級

“我們運用大數據平臺對精準扶貧、社會保障、惠民補貼等國家政策落實情況開展信息比對、分析研判,精準捕捉問題徵兆,同時,後臺直接鏈接旗紀委監委網上舉報中心,隨時接受群眾的舉報......”

前不久,在通遼市淨化基層政治生態現場推進會上,奈曼旗建立的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吸引了與會人員的目光。依託“互聯網+監督”平臺建設,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成為該市推進“三務”公開提檔升級的鮮明標誌。

年初以來,通遼市紀委監委把基層“三務”公開工作作為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淨化基層政治生態的重要手段,從規範公開內容、創新公開形式、強化公開監管入手,在既搭建好“公開平臺”、又唱好“公開戲”上下功夫,努力從源頭上管住小微權力、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從“簡單公開”向“多樣公開”轉變。市紀委監委制定了基層“三務”公開工作內容清單,把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事項、容易發生腐敗問題領域和環節的事項作為公開重點,進一步明確公開內容,督促各旗縣市區和各責任單位開展“三務”公開工作。各旗縣市區普遍形成了“黨委主抓,責任部門分頭抓,蘇木鄉鎮具體抓,紀委監督推進”的“四位一體”工作機制,對照責任清單和公開目錄,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搞好“自選動作”,著力細化完善公開目錄,力求動態調整、實時更新,有效回應群眾關切。

從“公開上牆”向“公開上網”轉變。全市各地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在保留宣傳窗、公開欄、明白卡、電子屏等傳統公開方式的基礎上,創新運用互聯網方式和大數據,推進“互聯網+”平臺建設,既滿足了公開需要,又擴大了信訪渠道,方便群眾監督。目前,奈曼旗、科左中旗均已開發應用“三務”公開大數據平臺,其中奈曼旗“三務”公開平臺已錄入信息1.5萬餘條,點擊量8.7萬餘次,全旗16個蘇木鄉鎮場街道和相關職能部門、355個行政嘎查村全部實現微信群與平臺對接互動,群眾足不出戶即可獲取相關信息。通過經驗推廣,全市各旗縣市區“三務”公開平臺有望11月底前全部上線運營。

從“隨意公開”向“規範公開”轉變。在推進“三務”公開工作的過程中,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嚴格監督執紀,重點對“三務”公開的制度設計、方式手段、整體推進進行綜合協調,保證“三務”公開工作規範化推進。市紀委監委將基層“三務”公開情況納入“兩個責任”督導的重要內容,召開4次調度推進會,對9個旗縣市區進行全面深入調研督導,壓緊壓實各地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詳實掌握“三務”公開問題線索及查處情況。同時,嚴肅查處基層“三務”不公開、假公開、公開不到位背後的腐敗問題,1-9月,共處置“三務”公開問題線索141件,立案21件,處理52人,通報曝光典型案例2批4件。

看點

07

水肥一體化的“大賬本”:土地增效 農民增收

10.24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水肥一體化多年來一直是國家重點倡導和推廣的農藝技術。我國水肥一體化最先從華北、東北、西北等資源性嚴重缺水地區開始推廣,在果園、蔬菜和經濟作物上應用較多。2010年至2016年,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從無到有,7年時間推廣面積達7000萬畝。

近年來,山東和內蒙古不斷轉變農業用水方式,積極嘗試和推廣水肥一體化應用,並逐漸形成規模,從科研、示範向產業化過渡,他們都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

這段時間,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農民孫樂斌家的5000畝地,長勢喜人。別看50多歲的孫樂斌種了這麼多地,可他並不覺得累。今年,他的地裡安上“田園大腦”,澆地、施肥、噴藥全都可以在手機上操作。

孫樂斌:今年種的地最多,最省事,最省工。

“田園大腦”就安裝在孫樂斌家地頭上,小房子裡安裝了用來精準配藥、過濾水質的裝置,設備管理人員早就根據孫樂斌家玉米的情況,把每個階段需求的水、肥、藥的用量和比例都設置好,輸入到了系統裡。孫樂斌只需要在手機上點一點,玉米所需的“營養餐”和“對症藥”就自動噴施到了地裡,而且精確度比孫樂斌這個種地老把式高很多。

之前,孫樂斌種玉米生產都是採用“一炮轟”的施肥方式,基本不追肥。播種時一次性施肥,導致前期肥料隨雨水或灌溉水流失嚴重,後期基本靠天等雨,養分、水分供應不足,影響籽粒灌漿。

今年,政府補貼建起了水肥藥一體化設施,一個人、一部手機,就能輕輕鬆鬆給玉米精準追肥,而且還讓他少用水60%到80%、少用肥30%到50%、產量卻能增加15%左右。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理事長張天輝:農藥誤差0.3‰到0.5‰,肥料的誤差1%到5%,節水60%到80%,節肥30%到50%。節地5%到8%。省工,一個APP實現萬畝田的灌溉施肥噴藥,節本增效。

張天輝說,大水漫灌不僅會把營養及大、中、微肥淋溶至地下,造成肥料浪費、汙染地下水源,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的新陳代謝,肥料中的氨態氮蒸發,還會汙染環境。而水肥藥一體化,根據玉米不同時期不同需求,精準配比肥和藥,而且是直接作用在玉米根系。除此之外,還有病蟲害監測的功能。

張天輝:遙感衛星監測,當病蟲害還是卵蟲的時候,就能監測到,給手機遠程控制一個預警,不同作物不同病蟲,進行各種藥劑的配比。

與此同時,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也在轉變農業用水方式,從今年起計劃用三年時間實施210萬畝智能灌溉項目,這種技術不僅能減少覆膜汙染,還能在種植過程中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比大水漫灌節水60%。

今年通遼市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在13000畝節水示範區搭建起了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平臺,可以隨時監測種植區的溫度溼度,作物的生長狀況,各項指標參數一目瞭然,讓作物種植更加精準科學。

合作社理事長馬忠臣:淺埋滴灌一小時50噸水,專家指導後,一小時25噸水就夠用了。

通遼市科爾沁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為了減少地下水消耗,當地轉變農業用水方式,從2018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實施210萬畝淺埋滴灌高效節水項目,項目區同步搭建水肥一體化智能滴灌系統,打造智慧種植灌溉雲平臺,實施這一項目後,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由53%提高到84%以上。

科爾沁區水務局局長秦嶺:通過對土壤墒情、土壤肥力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全自動化的灌溉系統,讓工程能夠長久地發揮作用,實現既節水,又增產的效果。

智慧設施應用,精準給藥、給肥、給水,渠道輸水向管道輸水轉變、土壤施肥向作物有效區施肥轉變、由數量農業向品質農業轉變,示範基地積聚起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能,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駱世明說,這樣大數據的存儲為智慧農業發展生產提供了科學的、合理的管理和生產依據。

駱世明:大農業發展很重要是往生態化方向轉變,不僅僅要高產,還要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達到食品安全的目標,齊河做的工作注意到了這幾方面,對大面積推廣生態農業技術提供了更好的依據。

水肥一體化設備價格並不便宜,想要大面積推廣應用就必須在降成本上下功夫。中國農業大學李光勇教授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致力於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研究。

李光勇:我國大面積種植的都是糧食作物,我們必須想辦法降低農民的投入,提高產量,並且少用農藥化肥,提高農產品品質。

按照2016年農業部辦公廳發佈的《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規劃: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將達到1.5億畝。要完成這一目標,意味著年均推廣速度要達到2000萬到3000萬畝,李光勇說,未來還要在研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水肥一體化設備上多發力:

李光勇:以色列的成本是一畝地1500到2500塊錢,我們降低到了500到700塊錢。這樣水肥一體化技術就可以在大田上使用了。

看點

08

傳承蒙古刀製作技藝 讓“呼圖嘎”熠熠生輝

10.23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圖為高楊在製作蒙古刀

“我一門心思鍛打蒙古刀,傳承蒙古刀傳統手工藝,決心將蒙古刀文化發揚光大。”一見到高楊,他就用夾雜著蒙古語的漢語說起蒙古刀來。

高楊,蒙古族人,1972年生於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他的曾祖父和祖父曾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蒙古刀匠人。耳濡目染,幼年時的高楊便對此項技藝非常著迷,經常纏著祖父學習打刀、鏨刻。在後來的入學、求職、工作期間,高楊雖不能全身心投入,但始終保留著這份愛好。

望通辽|第三十二期要闻(2018.10.23~10.30)

圖為高楊傳承蒙古刀製作工藝

高楊介紹說:“蒙古族群眾不論男女,均會佩戴蒙古刀,蒙語稱為‘呼圖嘎’,主要用於屠宰牲畜和用餐,日常佩戴還有裝飾的功能。根據習俗,蒙古刀的正確佩戴方式是與火鐮一起,被名為‘託海’(或稱圖海)的構件連接,佩戴在腰帶右側。因為在蒙古人的文化中,人的靈魂寄居在腰帶上,在腰帶上佩戴刀與火鐮可以帶來光明劈開黑暗,保護佩戴者。在蒙元時期與漢族人接觸後,筷子也成為了蒙古人隨身攜帶的工具,於是蒙古刀的刀鞘上開始特意製作機關以容納筷子。而刀具上的裝飾則蘊含了薩滿文化、漢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

源於對蒙古刀製作的熱愛,4年前,高楊開始與朋友合夥投資在通遼建設作坊,購置設備,組建團隊,並四處走訪求教民間藝人,查閱了大量資料,通過反覆實踐,終於在今年夏天打製出第一批蒙古族傳統蒙古刀。如今,高楊也正著手在赤峰市開分廠。

回憶建廠之初,高楊感慨道:“當時廠房還沒有建成,我們就在臨時搭建的帳蓬裡實驗,忙時一身汗,休息時一身冰,手腳都凍裂了。但是最難的是由於祖父去世較早,而現有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多年不從事加工,記憶已經模糊,我只能憑著點滴信息,反覆進行實踐摸索。”

蒙古刀刀身一般採用優質鋼打製,長度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鋼製、銀製、木製、牛角制、骨頭制等多種,表面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還填燒琺琅,鑲嵌寶石。尤其是駝骨彩繪鞘蒙古刀更是成為工藝珍品。高楊向記者介紹說:“蒙古刀種類繁多,造型各異,大小不一。刃用好鋼,柄用牛角、紅木,鞘中有孔,可插駝骨筷子。鞘上有環,環上綴有絲線,還有銀製的圓形飾件,上面有花紋,中間嵌有珊瑚大珠。刀鞘用金、銀、銅做成,上刻龍、虎、獸頭、雲紋等圖案。”

在高楊看來,精美絕倫的蒙古刀延續和記載著蒙古族人的勇敢、智慧與輝煌。他說:“在蒙古族人的心中,蒙古刀是騰格里所賜的聖物,像徵著給自己和身邊朋友帶來運氣和平安。在今天,蒙古刀更是承載著對和平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

綜合整理|通遼發佈

長按識別二維碼可關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