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古代宰相鼎盛和衰落的時期都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連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從宰相制度的興廢看,其起源甚早,而且複雜多變。其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即萌芽期、創立期、鼎盛期、調整期、衰落期。

你所不瞭解的古代宰相鼎盛和衰落的時期都是什麼樣的

黃帝至西周時期為萌芽期。在史書中,這一時期已有宰相名稱如“相”、“百揆”、“宰”的記 載。這些職位實際已有輔助君王處理政務的職責,但尚未作為正式官稱,所以也還談不上建立宰相制度。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制國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員後,天子與諸侯國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天子只管轄王畿地區,諸侯國對天子沒有交稅的義務,中央的財政開支靠王畿地區提供,諸侯國只是上貢,交一些土特產品;再就是軍事義務,遇有戰爭,天子可以借用諸侯國的軍隊,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關係。在西周以前那種政治形態下,不可能產生宰相制度,所謂國家實際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領,身邊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員和近親幫助處理事務即可,真正核心的行政運轉體系在卿大夫那裡,具體權力是在家臣手中,家臣是處理家族事務的總管。雖然在當時的社會政治形態下,不需要也不可能產生一個很系統的中央管理體系,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宰相制度,但行政權力的萌芽和後來的中央政府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的家臣制度。

你所不瞭解的古代宰相鼎盛和衰落的時期都是什麼樣的

春秋至秦為創立期。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其中與政治體制密切相關的變化有:(1)世卿世祿體系被官僚體制衝擊,形成了以官僚體制為主、世卿世祿為輔的政治體制。(2)血緣關係被地緣關係所衝擊,鄉里制度、郡縣制開始建立,形成了血緣關係與地緣關係並重的體制。(3)中央集權開始形成。因為政事繁多,國君一人難以應付,就出現了以宰相為首的朝官集團。為適應這種政治體制變化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普遍設立相職,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各國招賢納士,選賢用能,一批賢相名宰應運而生,活躍在周秦之際社會劇變的歷史舞臺上。

你所不瞭解的古代宰相鼎盛和衰落的時期都是什麼樣的

經過幾百年的實踐,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創立,成為後世沿襲相承的定製。春秋時期,以世卿、世大夫執政,當時所稱的相,逐漸成為一個固定官名。到了戰國,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職在諸侯國內普遍設置。丞相作為官稱,始於秦國,後來也被他國採用。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實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時,便確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使之成為正式官職。秦朝的宰相仍沿襲統一前的叫法,稱“丞相”。秦朝開始實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你所不瞭解的古代宰相鼎盛和衰落的時期都是什麼樣的

漢初至武帝時為鼎盛期。在秦統一中國、實行丞相制度後,相權日強。到西漢初期,宰相的權力更是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鼎盛時期。丞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的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論道”之時,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由於相權的膨脹使皇權受到威脅,皇帝便想辦法制約相權,宰相也就很快迎來厄運。僅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期的百餘年間,相權雖然很大,但宰相被殺的也達30多人。而且在漢武帝之後,由於加強了皇權,抑制了相權,相權就再也沒有翻過身來。

你所不瞭解的古代宰相鼎盛和衰落的時期都是什麼樣的

可見,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創立時期雖然很長,但它的鼎盛時期卻很短暫,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漢朝,宰相已從一相發展到三公。其演變的特點是:(1)宰相人數多變。從西漢前期1人,到西漢後期和東漢時三公皆為宰相。(2)辦事機構龐大。漢朝設丞相府(相國府),三公並相時期,宰相辦公處稱為“三府”:丞相府、大司馬府、大司空府。最後改定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漢丞相府屬員多達300多人。(3)職責權限大。西漢時期宰相的職責無所不通、無所不包,幾乎參與所有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還掌握選用官吏、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執行誅罰、主管郡國上計與考課、封駁與諫諍等權,還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在兩漢時期,宰相涉權之廣、職權之重,是後代宰相無法比擬的。(4)出身雜。由於兩漢選官途徑廣泛,宰相出身也雜,從布衣到宗室,各種出身都有。(5)相權開始受到皇權的制約,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書檯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