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華新鴻社區探索「鄰里守望」模式 打造智慧社區新標杆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礎,智慧社區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成華區雙橋子街道新鴻社區在社區環境打造及機制創新方面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在佔地0.2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居民樓棟69幢,居住人口達1萬餘人,其中流動人口約佔25%,老年人口約4、5千人。社區由原三個居委會合並而成,屬於傳統的老舊社區,社區品牌打造勢在必行。

智慧安防、智慧停車、智慧消防栓;人臉識別、指紋等5種方式“刷開”單元門、遠程遙控為到訪客人開門;社區老人健康動態在線監測……昨日,全國第一個“鄰里守望”社區發展治理信息化為支撐的老舊社區——成都成華區雙橋子街道新鴻宣告蝶變為“守望新鴻”智慧社區,至此新鴻社區萬餘名居民過上了“智慧”生活”。

成都成華新鴻社區探索“鄰里守望”模式 打造智慧社區新標杆

信息化手段解決停車難題 對獨居老人“線上”呵護

走進新鴻社區第一感覺是老舊而整潔,小區裡道路不寬,兩邊隨處可見規整停放的汽車。社區黨委副書記唐恩講到,“這樣的情況,多虧了‘守望新鴻’系統平臺,在以前,小區停車是個大難題,現在用上新系統,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規範了車輛停放,更有效的保障了車輛安全,進出信息都隨時與大聯動中心聯網。下一步,系統還要升級,我們希望可以讓住戶回來用系統一查,不僅顯示剩餘車位,連具體哪裡可以停放都能知道。”一邊說著唐書記一邊向記者展示著“智慧新鴻”系統強大的能力。

“守望新鴻”涵蓋了社區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對於社區工作而言,它是社區發展治理的創新模式,將微治理延伸到了樓棟,便捷了社區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有效提高了辦事效率;對於社區居民而言,它增強了社區便民服務功能,將細服務延伸到了家庭,保障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新鴻南路86號13棟有一位94歲的獨居老人張玉清,她是第一批使用“守望新鴻”智能手環的老人。一天,張婆婆的手環顯示她心跳出現了異常,數據第一時間就傳到了系統平臺,網格員、醫護人員及張婆婆的家人同時收到了警告,幾分鐘時間,救護車就來到樓棟前,醫護人員立即到家裡為張婆婆進行了救治。走進新鴻社區第一感覺是老舊而整潔,小區裡道路不寬,兩邊隨處可見規整停放的汽車。社區黨委副書記唐恩講到,“這樣的情況,多虧了‘守望新鴻’系統平臺,在以前,小區停車是個大難題,現在用上新系統,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規範了車輛停放,更有效的保障了車輛安全,進出信息都隨時與大聯動中心聯網。下一步,系統還要升級,我們希望可以讓住戶回來用系統一查,不僅顯示剩餘車位,連具體哪裡可以停放都能知道。”一邊說著唐書記一邊向記者展示著“智慧新鴻”系統強大的能力。

“守望新鴻”涵蓋了社區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對於社區工作而言,它是社區發展治理的創新模式,將微治理延伸到了樓棟,便捷了社區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有效提高了辦事效率;對於社區居民而言,它增強了社區便民服務功能,將細服務延伸到了家庭,保障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新鴻南路86號13棟有一位94歲的獨居老人張玉清,她是第一批使用“守望新鴻”智能手環的老人。一天,張婆婆的手環顯示她心跳出現了異常,數據第一時間就傳到了系統平臺,網格員、醫護人員及張婆婆的家人同時收到了警告,幾分鐘時間,救護車就來到樓棟前,醫護人員立即到家裡為張婆婆進行了救治。

成都成華新鴻社區探索“鄰里守望”模式 打造智慧社區新標杆

互聯網+便民服務 實現“一網通”

社區熱心人——吳智德,吳大爺今年65歲了,退休後在智慧新鴻“鄰里義工匯”服務中心當上了自治小組組長。這個吳大爺他還有點兒潮,手裡兩個手機輪番“工作”,他說:“我這2個手機,一個是專門用來安裝各種軟件的,這個就是‘智慧新鴻’,我就用它來上報我發現的一些社區情況。我住在1棟,和社區是對角線,過來要走好一會兒呢,以前反應問題都要親自跑到社區才行,有時候不緊急的小問題也就懶得反應了。現在好了啊,有了這個軟件,啥子事直接一發送,網格員就能很及時的知曉。那天我下樓發現不曉得哪家丟了一個大沙發在垃圾桶那兒,影響到居民進出了,我立即反應了情況。很快,社區就安排了人員前來搬運清理,辦事效率之高。”截至目前,由居民上報的信息條數共計328條。

“守望新鴻”系統平臺立足於社區中老年居民群體的需求,將“市民驛站”等各類服務延伸至社區、樓棟、家庭,努力打通民生服務O2O的“最後100米”。但凡是居民上報的問題,都能及時精準的得到受理,讓居民切實感受到互聯網+便民服務。

在新鴻社區還有智慧井蓋、智慧門禁等也同步推出了。首批智慧門禁在沒有獨立院落的20多個樓棟已經安裝好了。“我們考慮到一些老人攜帶門禁卡等物品太過繁瑣,用人臉識別既方便又安全,同時還錄入了指紋識別,雙管齊下。”唐書記介紹到,由於小區道路狹窄,井蓋經常被碾壓,為了防止井蓋破裂、傾斜、遺失對居民的出行安全構成威脅,社區考慮了智慧井蓋,首批已安裝完成10個井蓋。目前下載“守望新鴻APP”的居民有1300餘人,上報處理自治服務和綜治服務事件395條,提供社區生活服務21項。

成都成華新鴻社區探索“鄰里守望”模式 打造智慧社區新標杆

這套系統平臺及線下運行機制,由成華區雙橋子街道與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聯合設計研發,打造出了全國第一套老舊社區發展治理信息化系統平臺,以促進社區發展治理與綜治融合,打造“大聯動微治理細服務”體系,並得到了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有關專家的高度肯定,稱其為在全國還是首次創新,有望成為全市老舊社區現代化的新典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經驗交流的新亮點。為此,記者昨日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融合“社區發展”功能

——成華區雙橋子街道黨工委書記 袁萬銀:

目前,“守望新鴻”智慧社區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通過上線測試運行,將與各參展單位的合作,進一步深化信息化平臺線上線下機制,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和水平。一是從問題導向拓展到與發展導向並重,進一步優化功能應用。目前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成都市經濟信息中心、四川虹慧雲池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等已經啟動2.0版本的設計工作,預計10月份“守望新鴻”社區綜合信息系統平臺即可升級到2.0版本。二是有機融入“社區發展”的相關內容,力爭將社區規劃、社區基金、社區企業、社區評價、社會資源等集成到2.0版本的系統平臺中,進一步完善“線上體現,線下落地”的互動營造機制。三是“守望新鴻”社區綜合信息系統平臺2.0力爭成為成都市天府市民雲、成華區大聯動平臺的線下支撐。四是推進社區網格專業化市場化。進一步推進網格員專業化、購買服務、社區便民服務、公共服務等系統改革,實現網格員與鄰里守望員“工作互補、機制互動、數據融合”。

努力探索老舊社區現代化建設新路子:

——中國電信成都成華分公司副總經理 湯勝蘭

中國電信很早以前就在積極開展智慧社區建設,一般意義上的智慧社區都強調硬件建設,而“守望新鴻”智慧社區則強調軟件建設,特別是社區營造、社區網格專業化、社區小單元治理等線下機制設計,這對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信息化推進中心、中國電信成都成華區分公司而言,都是重大課題難題。在成華區委社治委、政法委(綜治辦)、民政局、社科聯等單位的組織協調下,與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緊密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從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社區治理機制創新、社區營造機制設計、互聯網+社區發展治理等方面入手,經過近1年的設計優化,開發出了“守望新鴻”社區發展治理信息化系統平臺,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也為成華區老舊社區現代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下一步,將結合成華區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計劃”和社區網格專業化建設,進一步優化系統平臺功能。

讓數據“知人情”,讓社區有溫度:

——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覃曉春

“硬件思維”的智慧社區建設不適合老舊社區。對於類似新鴻社區眾多的老舊社區而言,因地制宜,綜合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數字有機體等信息化技術,構建老舊社區現代化的大聯動家空間雲平臺等硬件環境,開發社區發展治理軟件系統,促進社區大數據與人的融合、與環境的融合、與設施的融合,讓系統平臺有人情味,讓社區發展治理有溫度,是推進老舊社區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選擇。去年7月以來,我們與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信息化推進中心、中國電信成都成華區分公司緊密合作,按照民政部關於社區公共服務大數據工程應用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堅持“自治和綜治並重、治理和服務融合”和“街道引導、多元參與、市場運營”原則,通過研發“守望新鴻”社區綜合信息系統平臺,將“大聯動”系統延伸至社區;創新社區治理機制,將“微治理”延伸至樓棟;增強社區便民服務功能,將“細服務”延伸至家庭。在社區大數據應用渠道下,不斷提升社區發展、治理與服務水平,打造安全、和諧、宜居,可感知的社區,從而增強居民的參與度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