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对区块链思考很深——资源配置能否用共识算法取代价格机制?

文丨互链脉搏特邀专栏作者·陈波


互链脉搏按:都说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人所长姚前看来,区块链技术的出现 ,使得原来资产配置的方式出现了第三种可能:算法机制。它可以伴生于价格机制和公司机制。姚前在最新文章《算法:经济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互链脉搏邀请中央财经大学区块链共识经济学课题组陈波等老师,对姚前的思考进行容易理解的剖析,并深化了算法共识机制对企业的影响。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区块链共识经济学课题组 陈波、张胜楠、王怡雯

中央财经大学区块链共识经济学课题组介绍:由陈波副研究员主持成立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区块链经济学、人机混合预测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共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发布了《共识经济学白皮书》等成果。


10月15日消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出任中证登总经理,第二天他署名发表的文章——《算法:经济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在区块链圈子里引起了很大震动。这是姚前在担任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期间作出的深度思考。

在绝大数人都唱衰区块链的时候,姚所长非常冷静的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算法对资源分配机制和经济制度的影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派和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学家有过激烈的争论,即随着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通过大规模的数学计算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当时的背景是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正在蓬勃发展,可以看作早期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浪潮。

这场争论的结果后人皆知,自由主义胜出并塑造了战后全球经济的发展版图。但是对于算法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以价格机制为代表的经典资源分配模型的争论近些年开始再次掀起。前几年马云提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中央计划经济即是一个例子。

今天在区块链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再次讨论算法对资源分配的作用,到底与以前有了哪些新的变化?这是特别值得经济学界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在姚所长的文章中有两个观点尤其值得关注。


算法是否可以成为并行于价格机制的一种最优资源分配方式?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建立在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从技术主义的角度看,这一模型同样具有分布式计算的特征:交易主体是分散的个人或者企业法人,价格机制即是智能合约,各种产权登记系统同样有效实现了确权及追溯功能,而法币则是这一经济模型的最大共识。

那么是否存在着一种可能,即某些算法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的资源分配能力?或者更为保守的讲,对于某些特定资产,是否存在某种共识算法可以优于价格机制?

姚所长的文章中讨论了这种可能性。一直以来人类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于价格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再次发现。每一次演进的背后动因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扩大地域和认知上的活动范围,并且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尝试。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从有形商品到无形商品的发展,人类对成本-收益曲线的改造能力可能接近极限,而于此同时互联网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产。对于这些数据资产,经典的经济学模型从确权到定价均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因此也需要一种新的共识算法实现对更“轻”资产的资源配置能力。

我们认为这是区块链技术改造经济规则的基本背景和出发点,也是不同于传统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差异。算法经济的实质绝不仅仅是对成本或效率的改善,而是对互联网经济的边界突破,通过分布式、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技术,实现共识算法的多样性,从而解决不同应用场景下数据类资产的确权、流通和最优分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算法经济是对价格机制的进一步推广,这正是源于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可能性。


算法是否可以改变企业组织形式?


这个问题可以阐述为:区块链上企业是否仍是一个交易成本最低的组织形式?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只要有分工就必然会有企业组织。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是一种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价格和企业的边界在于两者的成本。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仍然有效,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企业在区块链上是否还是一个有效的生产组织者?企业是法币世界的产物,其所有权和收益权结构也是按照法币的产权制度设计,但是在区块链上这一组织形式似乎缺乏活力。

共识算法的本质是快速聚合信息,而这些信息掌握在人的手中,但是如果依赖于企业组织层面的决策实现信息的聚合,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共识的本质是人的共识,是企业背后的决策者、经营者或者操作者,让他们开放信息,形成行业或者某种应用场景下的共识。但显然企业倾向于限制信息公开,这与区块链的基本精神相悖。

区块链上很难定义企业组织,因为法币的产权结构无法简单复制到区块链上。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布式自组织,简称DAO)的出现正是对企业组织的一种变革。DAO是以人为基本协作单位,因为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已经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导致企业组织的存在意义大幅下降。这对于鼓吹企业上链可能是一种打击。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区块链必然会对法币的产权体系带来重大冲击,CODE IS LAW的威力将会不断显现。

企业和算法的边界将会更加模糊。企业和算法在同时有机组合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到底是现代软件的设计和运维成本低还是企业的人工管理费用低决定了企业和算法的边界。而对于各行各业沉淀的数据类资产,算法的效率会远远高于企业,从这类资产实现突破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从广义上看,价格、企业与算法是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从价格到企业是“物质广度”上的拓展,人们可以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大,企业降低了物物间的交易成本。从企业到算法则是“经验广度”上的拓展,当无形的经验可以通过算法“有形化”,并且不用花时间学习内部知识就可以拿来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相关经验和知识的成本。

但无论价格,企业或者算法,最终都是为了形成稳定的共识。理论上只要一部分人达成共识,就可以进行互相交易和资产配置,DAO的短期契约可以看成是这种(微)共识,它让共识更容易、更快的在一定范围内达成,让市场更加细分,这些共识汇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结构,其中包含了价格共识。(完)

本文由互链脉搏首发,原文地址: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54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