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青銅器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青銅器

商代雙羊尊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青銅器

西周康侯簋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青銅器

西周邢候簋

█ 施泳峰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丟失文物多達160多萬件,被世界上的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我國丟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收藏有多達2.3萬多件的中國文物,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大英博物館的33號廳就是陳列中國文物的展廳,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古代青銅器。

商代雙羊尊。高45.1釐米,重10.6公斤,清代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製作於商代晚期,是一件盛酒器。造型呈兩隻背對背聯結為一體的公羊,四條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撐,羊背上馱著的圓柱體則是器口。兩隻羊頭各探向一方,長著彎曲的羊角,眼睛、嘴巴和鬍子均塑造得惟妙惟肖,神情安閒,顯出一副靜穆莊重的氣概。通體裝飾魚鱗紋,口沿裝飾弦紋和饕餮紋,饕餮紋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見。柔和素雅的銅綠,四平八穩的對稱,紛繁複雜的紋飾,厚重拙樸的質感,既有青銅器的莊嚴與厚重,又表現出動物的親和與活力,體現出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賦予了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藝術魅力。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溫順善良的形象,“羊”與“祥”相通,傳遞著吉祥的寓意,“羊”與“陽”是諧音,“三羊開泰”寓意春暖花開、萬事蒸蒸日上,所以羊的造型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不少器物的造型、雕刻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商代以羊作器,反映出人們祈求幸福安寧的心態,所以羊的造型形象逼真,甚至比裝飾的饕餮紋都刻畫得精細。這件商代雙羊尊在清代乾隆年間出土於湖南寧鄉,後被進獻給朝廷,收藏於北京圓明園,深得乾隆皇帝的歡心。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這件商代雙羊尊被英國侵略軍作為戰利品帶回英國,幾經輾轉,最後被大英博物館收藏至今。這件商代雙羊尊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紋飾,展現出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精湛水平,體現出商代工匠超凡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西周康侯簋。高24釐米,口徑41釐米,1931年出土於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辛村。造型呈厚重,口沿很寬,腹部很深,微微鼓起,兩側有一對獸首耳,高圈足。頸部和圈足裝飾火紋和四瓣目紋,腹部裝飾直條紋。簋,是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用於盛放食物,以祭祀祖先。底部鑄有4行24字銘文,記述了康叔在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後改封衛國的歷史事件。康叔,名字叫做姬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周武王滅商後,被分封到康國(今河南省禹州市),故稱康叔。周成王姬誦繼位後,爆發“三監之亂”,由於參與了平定叛亂的軍事行動,康叔被改封到衛國(今河南省淇縣),是衛國的第一任國君。康叔赴任之際,其兄周文公姬旦告誡康叔,務必明德寬刑,愛護百姓,向殷商故地的賢豪長者詢問殷商興亡之道。康叔統治有方,很快使衛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安居。周成王親政後,鑑於康叔治國有方,卓越政績,提拔康叔擔任司寇,掌管刑獄、訴訟等事務。康叔秉公執法,維護了西周政權的穩定。康叔開創衛國大治的局面,深受衛國及後世百姓的敬仰,是衛姓的始祖。鑄造這件西周康侯簋的貴族是康叔的兒子,這是獻給康叔的祭祀用青銅禮器,可以保佑並降福給子孫。辛村是河南省浚縣內的一座小山村,在1931年春天的一場暴雨過後,當地的村民在山上無意中挖出了這件西周康侯簋,隨後引來文物走私商,最終被倒賣到歐洲,幾經輾轉最後流落到大英博物館。這件西周康侯簋是彌足珍貴的青銅重器,證明了我國曆史上相關文獻記載的真實性,此外銘文中的“徙封”二字說明康叔在分封到衛國之前是有封地的,這與歷史記載相符合。

西周邢候簋。亦稱“周公彝”,高18.5釐米,1921年出土於河北省邢臺市。造型呈圓口鼓腹,獸耳垂腹,紋飾精美,腹部裝飾有大象紋。器底鑄有68字銘文,這是邢候為了祭祀父親周公而鑄造的青銅禮器。周公,名字叫做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輔助周武王東伐商紂王,輔佐周成王親政,制定禮樂制度,完善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嫡長子繼承製等西周帶有根本性的典章制度,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奠定了西周的統治基礎,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被孔子尊為儒家的“元聖”。周公的功績被《尚書·大傳篇》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所以西漢名士賈誼評價周公是“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唯周公一人而已”。邢候的名字叫做姬苴,是周公的第四個兒子,周成王為了報答周公的輔佐之恩,分封姬苴為邢候,封地在邢國(今邢臺)。邢臺在商代被稱為“井方”,商紂王曾經在邢臺的沙丘之地建離宮,長期在此“酒池肉林,徹夜長飲”,荒淫無道。西周初期,邢臺以北地區是少數民族戎狄的活動區域,所以邢國是拱衛西周王朝的北大門,肩負著阻止戎狄東出太行山、騷擾西周陪都洛邑(今洛陽)的重任。姬苴曾經隨父親周公在太行山打獵,看到神牛坐北朝南而臥,周成王命召公占卜,認為是建國的祥兆,所以分封姬苴為邢候。周成王恩准邢候“用典王命”,即允許姬苴按天子禮制建城。姬苴受封后,築邢侯臺,祭祀神明,表示效法父親周公。姬苴在位期間“躬耕壟畝”,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拓疆土,抗擊戎狄的入侵,確保了西周王朝的安全。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邢臺市的西南郊區發現了邢候姬苴和夫人的合葬墓。這件西周邢候簋在1921年被盜墓者從邢候墓中盜走,從而流失海外,最終流落大英博物館。這件西周邢候簋為研究西周時期邢國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證明邢國在西周時期平定戎狄、經營北方過程中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