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商代双羊尊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西周康侯簋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西周邢候簋

█ 施泳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丢失文物多达160多万件,被世界上的47家博物馆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我国丢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有多达2.3万多件的中国文物,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大英博物馆的33号厅就是陈列中国文物的展厅,以下就为大家介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我国古代青铜器。

商代双羊尊。高45.1厘米,重10.6公斤,清代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制作于商代晚期,是一件盛酒器。造型呈两只背对背联结为一体的公羊,四条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羊背上驮着的圆柱体则是器口。两只羊头各探向一方,长着弯曲的羊角,眼睛、嘴巴和胡子均塑造得惟妙惟肖,神情安闲,显出一副静穆庄重的气概。通体装饰鱼鳞纹,口沿装饰弦纹和饕餮纹,饕餮纹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厚重拙朴的质感,既有青铜器的庄严与厚重,又表现出动物的亲和与活力,体现出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赋予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艺术魅力。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温顺善良的形象,“羊”与“祥”相通,传递着吉祥的寓意,“羊”与“阳”是谐音,“三羊开泰”寓意春暖花开、万事蒸蒸日上,所以羊的造型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不少器物的造型、雕刻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商代以羊作器,反映出人们祈求幸福安宁的心态,所以羊的造型形象逼真,甚至比装饰的饕餮纹都刻画得精细。这件商代双羊尊在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于湖南宁乡,后被进献给朝廷,收藏于北京圆明园,深得乾隆皇帝的欢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这件商代双羊尊被英国侵略军作为战利品带回英国,几经辗转,最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至今。这件商代双羊尊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出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水平,体现出商代工匠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周康侯簋。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1931年出土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辛村。造型呈厚重,口沿很宽,腹部很深,微微鼓起,两侧有一对兽首耳,高圈足。颈部和圈足装饰火纹和四瓣目纹,腹部装饰直条纹。簋,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用于盛放食物,以祭祀祖先。底部铸有4行24字铭文,记述了康叔在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改封卫国的历史事件。康叔,名字叫做姬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周武王灭商后,被分封到康国(今河南省禹州市),故称康叔。周成王姬诵继位后,爆发“三监之乱”,由于参与了平定叛乱的军事行动,康叔被改封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卫国的第一任国君。康叔赴任之际,其兄周文公姬旦告诫康叔,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向殷商故地的贤豪长者询问殷商兴亡之道。康叔统治有方,很快使卫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周成王亲政后,鉴于康叔治国有方,卓越政绩,提拔康叔担任司寇,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康叔秉公执法,维护了西周政权的稳定。康叔开创卫国大治的局面,深受卫国及后世百姓的敬仰,是卫姓的始祖。铸造这件西周康侯簋的贵族是康叔的儿子,这是献给康叔的祭祀用青铜礼器,可以保佑并降福给子孙。辛村是河南省浚县内的一座小山村,在1931年春天的一场暴雨过后,当地的村民在山上无意中挖出了这件西周康侯簋,随后引来文物走私商,最终被倒卖到欧洲,几经辗转最后流落到大英博物馆。这件西周康侯簋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证明了我国历史上相关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此外铭文中的“徙封”二字说明康叔在分封到卫国之前是有封地的,这与历史记载相符合。

西周邢候簋。亦称“周公彝”,高18.5厘米,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造型呈圆口鼓腹,兽耳垂腹,纹饰精美,腹部装饰有大象纹。器底铸有68字铭文,这是邢候为了祭祀父亲周公而铸造的青铜礼器。周公,名字叫做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辅助周武王东伐商纣王,辅佐周成王亲政,制定礼乐制度,完善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嫡长子继承制等西周带有根本性的典章制度,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奠定了西周的统治基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孔子尊为儒家的“元圣”。周公的功绩被《尚书·大传篇》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所以西汉名士贾谊评价周公是“孔子之前,黄帝之后,唯周公一人而已”。邢候的名字叫做姬苴,是周公的第四个儿子,周成王为了报答周公的辅佐之恩,分封姬苴为邢候,封地在邢国(今邢台)。邢台在商代被称为“井方”,商纣王曾经在邢台的沙丘之地建离宫,长期在此“酒池肉林,彻夜长饮”,荒淫无道。西周初期,邢台以北地区是少数民族戎狄的活动区域,所以邢国是拱卫西周王朝的北大门,肩负着阻止戎狄东出太行山、骚扰西周陪都洛邑(今洛阳)的重任。姬苴曾经随父亲周公在太行山打猎,看到神牛坐北朝南而卧,周成王命召公占卜,认为是建国的祥兆,所以分封姬苴为邢候。周成王恩准邢候“用典王命”,即允许姬苴按天子礼制建城。姬苴受封后,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效法父亲周公。姬苴在位期间“躬耕垄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拓疆土,抗击戎狄的入侵,确保了西周王朝的安全。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邢台市的西南郊区发现了邢候姬苴和夫人的合葬墓。这件西周邢候簋在1921年被盗墓者从邢候墓中盗走,从而流失海外,最终流落大英博物馆。这件西周邢候簋为研究西周时期邢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证明邢国在西周时期平定戎狄、经营北方过程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