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我与三联的不解之缘

三联是个老牌的出版社,在知识分子的心中总有一种期待感和神圣感。我与她旗下的三联生活周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我的专业与新闻无关,与时尚无缘。我一直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研究,属于埋在故纸堆里的书呆子,在生活上也很不讲究,交际圈子很窄,属于生活中的边缘人,个人形象与生活周刊所反映的内容反差很大,为什么会喜欢上具有新闻风格、时尚性质,而且节奏也较快的生活周刊呢?

因为生活周刊以传播现代生活理念为宗旨,有一股淡淡的文人味儿 ,朴实的情怀弥漫在字里行间,文字客观没有火气,不声嘶力竭去强调自己的观点,在中青年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很多时候我把他当成科普版的读书来看。每期除了一般的专栏文章,还有一篇比较有深度的专题剖析文章。这些专题的题材丰富多样,很多是从身边貌不惊人的小事入手,做成大文章。比如早餐里的中国,通过早餐剖析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读者来信:我与三联的不解之缘

当然也有很多大题材,但处理的手法很三联。在早期的印象里,三联生活周刊对洛阳大火的报道处理,引起了我的注意。2000年12月25日前夜,洛阳发生圣诞大火,烧死三百余人,举国震惊。生活周刊也参与到了事件的报道,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大火,而是以大火为切入点,对洛阳这座城市的前身后世以及未来的发展从历史的、文化的、地缘的角度做了全方位的剖析,不是趁火打劫,消费洛阳人的痛苦,一时洛阳纸贵。

周刊还很注意发掘知识分子最柔软的思想深处,比如914期生活周刊重点推出的“不确定时代的理财方略:中产阶级的财务自由之路”,作者以坦陈的口吻讲述了一些焦虑中产者的例子,言语朴实的如同老家村口的拉家常,在作者看来,少一些浮躁,以静制动,反而适合多数人,隐约而不强迫地说明,其实以股市、房市等来追求财务自由并不太靠谱,实际做事,也许反而有转机。任何一项多余的开支,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中产的那根稻草;中产阶级面对生存压力的脆弱性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期的杂志引起了有焦虑症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共鸣,我身边一些平时不读生活周刊的人,也去买来研读。一个出生农村的青年教师对我讲,用过阅读虽然再次意识到起跑线对一个人财务影响的重要性,但自己并不气馁,会以之为反衬,加深对自己工作的认同。

读者来信:我与三联的不解之缘

总之,每期重点解剖一个问题,虽处快餐时代,不泛泛制作快餐,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特色,也得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络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很多优秀的刊物死于非命,但三联生活周刊还能坚持,就在于他清新的风格、与时代步伐贴切的编辑思想。我订阅二十年,受益颇多

我虽然埋头故纸堆,但通过这本杂志使我有与外界联系的窗口,人土心不“冒”,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授课时受到学生的欢迎。

(本文作者段宇京系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大家都在看这些

  • 好吃 | 酸辣粉走起,只为享受一个人的味蕾狂欢

  • 离上帝最近的那个导演

  • 8月最治愈影片:被社会遗弃的人,如何偷生?

  •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孩子的性格怎么教?

  • 向雅士利索赔:“毒奶粉”受害者父亲郭利的十年维权路

  • 老天为什么要让我们这么热?

  • 《少年说》:天台呐喊能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吗?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早餐里的中国」

读者来信:我与三联的不解之缘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