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過深秋

秋高鴨肥”,為什麼說秋天鴨子最肥美好吃?因為在秋天,

鴨子多食少動,儲備了肥膏準備過冬,肉質比夏天結實、鮮嫩,每年重陽時節的鴨子也是最優秀,最好吃的。

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過深秋

每年秋天,祖國各地的人們都會展開一場對鴨子的圍獵,沒有一隻漂亮肥美的小鴨子能活過深秋,這是全國各地人們約定俗成的默契。

南方人抓起可愛的小鴨子大多用來或者,而麻鴨則是燉煮系的忠誠夥伴,這種鴨子腿肉結實,十分適合煲湯。

北方人則一如既往的粗獷,抓起來就是,肥厚多脂的北京鴨簡直是上天賜給北方人貼秋膘的最好禮物。

以上都是廢話,朋友,你是知道的,中國人為了吃啥理由編不出來!

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過深秋

關於鴨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戰國時期的《屍子》:“野鴨為鳧,家鴨為鶩。”早在鴨還不叫鴨的時候,中國人就開始研究吃鴨子了。

自打三千多年前鴨子被中國人馴化為家禽,秦淮河上的漣漪和湖鴨的驚恐叫聲就沒停過。

早在先秦時期,《吳地記》中就有“吳王築城,城以養鴨,週數百里”的記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南京鹽水鴨的記錄

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過深秋

而對於烤鴨最早的記載,公認是出現在南北朝《食珍錄》的“炙鴨”,後有元代《飲膳正要》的“燒鴨子”,清代《隨園食單》的“燒鴨”都是烤鴨的前身。

吃鴨的歷史很悠久,但並不是每一隻鴨子都有在深秋被吃掉的資格。

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過深秋

一隻合格而又爭氣的小鴨子一定是生長的時間足夠長,經常運動,身體狀況也不錯,住的是江河湖的邊上,吃的是水裡的魚蝦,絕不能是那種為了快餐而培養出來的速食鴨。

在鴨子界,沒有什麼比“你是不是吃飼料長大的”這句話更傷人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