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尖刀連」如何率先突圍

10月23日,中國科學院機關最大的一間會議室裡人挨著人,要是來晚幾分鐘,可能連座位都找不到。

會議室裡坐著的,可能是中科院最精銳的科研“部隊”——20個卓越創新中心的負責人,帶著各自中心的建設經驗和階段成果,在這裡進行分享和交流。

卓越創新中心被譽為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中的“尖刀連”,中科院對其寄予厚望。這也讓現場的氣氛頗為嚴肅,每個人都知道,今天開的,絕不是那種一團和氣、其樂融融的學術會議。

卓越中心 追求卓越

2014年,在“率先行動”計劃的框架下,中科院啟動了科研機構分類改革計劃。

該計劃提出,在中科院下屬的研究單位,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個類型,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

其中,卓越中心的建設瞄準基礎科學的前沿方向和重大問題,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擇優支持一批有望5~10年達到國際一流的創新團隊。

同時,卓越中心還需要結合中科院3所大學的建設,推進科教融合、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方面的相關工作。

這當然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不過,在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高鴻鈞看來,卓越中心籌建以來,在科學家共同努力下,各中心統籌協調項目、平臺、人才等資源,還是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例如首批成立的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幾年來凝聚產出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科研人員提出了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的時代與方式的新模式,改寫了國際上的傳統認識;還取得了青藏高原古高度的新認識,深化了“走出西藏”的理論等。

而在大氣汙染形勢嚴峻的2012~2013年成立的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則在幾年裡承擔了各種重大及人才項目80項,8份政策建議得到政府採納。

“這兩年大氣汙染形勢明顯好轉了,我想我們這個卓越中心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賀泓說。

蒲慕明那裡,沒有“鐵飯碗”

“要建設好卓越創新中心,體制機制怎麼設計,特別重要。”賀泓的體會,許多卓越中心的負責人都感同身受。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可能是20個卓越中心中學科交叉最多、涉及單位最多的一箇中心,它由中科院院內18家單位,院外21家高校、醫院、企業共建而成,從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跨度非常大。

“大家的領域相差非常大,用的語言不一樣,過去的背景也不一樣,交流也非常困難。”該中心主任、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坦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心有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推動科研人員的融合。

針對這些實際問題,該中心設計了一系列有利於學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如啟動了雙導師研究生制度,研究生必須在兩個領域的實驗室各工作3~9個月,兩個導師同時指導一個合作項目;中心成員每年需要在其他共建單位“蹲點”兩個星期以上,工作內容包括開課、講座和實驗,為青年人才創造良好的科研交流平臺和氛圍。

同時,該中心還改革了評審、晉升機制,連續兩年評估得到第三檔的人暫停津貼,要求其進行整改。

“這種進退機制是為了防止有人進來之後出不去,而新人又進不來。”蒲慕明說,“考核標準也不是看你出了多少篇論文,而是看你對學科有沒有重大貢獻,對交叉融合的推進有多少投入。”

對於這樣的做法,中科院副院長張濤也表示贊同。在他看來,既然卓越中心要做成“尖刀連”,規模就不能貪大,方向要少而精。“對於卓越中心,不主張‘攤大餅’。

中科院不會再去量‘青藏高原’的面積有多大,而是要看‘青藏高原’上能冒幾個尖尖,希望能再出現一些‘珠穆朗瑪’。”

“‘尖刀連’就得準備有犧牲”

截至2018年9月,中科院已正式籌建了20個卓越創新中心,其中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中心等13箇中心已進入正式運行階段,而生態環境科學卓越中心等7箇中心也已處於籌建待驗收階段。

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聽完全部20箇中心的報告後認為,這些卓越中心代表了中科院在基礎前沿領域最精銳的力量,幾年來,它們初步完成了中科院機構改革的初衷,面向基礎前沿科學,出了成果,也出了人才。

多年前,美國科學家曾開展過一項分子電子學的基礎研究項目,由於難度太大,最後失敗了。

但參與這個項目的科學家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反倒一直活躍在科學界,有的成了很有名的教授,有的還擔任了大學校長。

這個案例讓侯建國印象深刻。

他坦言,在中國,雖然大家都在提寬容失敗,但深究起來,真正“失敗”的項目卻很少,一些項目從定目標開始就“留一手”,以確保驗收時一定能夠合格。

“其實,基礎研究是有風險的,而且越是重大的科學問題,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他說,“中科院的卓越中心既然要做‘尖刀連’,就意味著要打攻堅戰,要去硬碰硬,要準備有犧牲。”

侯建國希望,各個卓越中心都能瞄準科技前沿,加強重大科學問題和目標導向的科學問題的研究,可以去提出一些看上去有可能失敗,或者做不成的題目,“我們會針對這些項目在條件和人員上給予特殊的考慮和支持”。

《中國科學報》 (2018-10-30 第1版 要聞)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中國科學報”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科技“尖刀连”如何率先突围
科技“尖刀连”如何率先突围
科技“尖刀连”如何率先突围科技“尖刀连”如何率先突围
科技“尖刀连”如何率先突围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