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考試差距210分的根源

揭秘考試差距210分的根源

軟糖實驗

196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1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將獎勵1顆軟糖。也就是說,多等待20分鐘的孩子,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揭秘考試差距210分的根源

一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軟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則能耐心等待,暫時不吃軟糖。他們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結果,這些孩子終於吃到兩顆軟糖。

直到14年後,這些孩子中學畢業,開始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或工作,米伽爾才開始研究下一步。

他發現,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缺乏自信,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慾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慾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而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為,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他們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和交際能力,也很有主見且學業出眾。

研究結果表明,“等待者”比“不等者”考試成績平均高出210分。

兩撥人,兩種人生,在童年時代就已經確定。

“延遲滿足”會磨鍊孩子的意志力

這位心理學家的"軟糖實驗"給我們的家庭教育以很好的啟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善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耐力",讓孩子學會堅持與等待。

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當然,這種等待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而是一種為克服當前困境,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如果在孩子提出某種需求時,家長設法"延遲滿足",讓孩子感覺實現這個需求很艱難,那麼,孩子在需求滿足的過程中,上進心和積極性得到強化,心理承受能力也會得到鍛鍊。在需求滿足後,孩子會倍感愉悅,倍覺幸福,也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滿足。

相反,如果我們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頭腦中會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

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

但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們的“延遲滿足”一定要拿捏好分寸,“延遲滿足”是通過“延遲”來磨鍊孩子的意志力,當孩子達到目標時,家長一定要“滿足”孩子的願望。相反,家長們只是一味的“延遲”,如果無法兌現對孩子的“滿足”,也會失去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樹立的誠信,教育也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