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好幾位灸友提問:“灸肚子時,每次都出好多水,衣服都溼透了,我的溼氣好重吧?”要說到艾灸出水的問題,就必須要談到艾灸的方法。
現在大家常用的艾灸方法基本分兩種,一是手拿艾條懸灸,另一種用艾灸盒或者隨身灸(統稱為工具灸)。
是不是溼氣大我們可觀察皮膚變化:
若灸處皮膚潮紅,則說明溼氣大,因為灸後皮膚正常的顏色是灸處皮膚均勻的燥紅。
皮膚表面癢,是體內有風邪;灸處皮膚現白斑,是體寒;
皮膚表面刺痛,除艾條質量因素外,就是經絡閉阻不通的現象。
通則不痛嘛,熱量不向遠端傳導,單位面積上聚集了過高的熱量,誰都會感到燒的刺痛。劣質的艾條熱量只在皮膚表面聚集,很難產生“循經感傳”,所以只覺得刺痛,不會出現舒服溫煦的感覺。
艾灸後出水泡是排溼?
1、多數情況是排寒溼
如果艾灸出水泡,大多數情況確實屬於排病排寒溼反應,因為溼寒之氣屬於邪氣,艾灸屬正陽之氣,邪不勝正,是身體裡的邪氣自己在找出口,通過大小便、皮膚、汗液、呼吸道等排出來,表現在皮膚上就是水泡、紅疹等。
水泡不同顏色代表了病情不同!(圖片如有不適請自行略過)
*水泡透明無色,代表體內寒溼過重;
*水泡黃色且有異味,代表體內鬱熱嚴重;
*水泡是血水樣,代表體內 溼毒嚴重,並有炎症。
2、並非溼氣重的人艾灸都會起水泡
像有的人雖然體內溼氣較重,但是各經絡相對來說比較通暢,寒溼之氣就會從一些不易起水泡的部分被逼出來,像足部,肩部(這就是有些人為什麼艾灸會感覺腳底在風吹的一樣)。
3、不排除是燙傷
艾灸時燃點離皮膚太近或者艾熱溫度過高,沒有及時調整,這是艾灸起泡最常見的原因,也常發生於一些剛接觸艾灸的人士或對溫度不敏感的灸友。
要是你當時覺得痛,再一看馬上起泡,朋友,你的皮燙熟了喂。要是你懸灸,艾條拿太久放低了些,艾灰掉落,瞬間起泡。基本都是燙傷。
艾灸以自己能接受的熱度為宜,不是越燙越好!不是越燙越好!
4、出水泡的地方有玄機
艾灸如果是排邪氣,出水泡也是有規律性的。
水泡大都分佈在人體虛弱處和下半身的某些穴位上,如破腹產的刀口處、關元穴、足三里。現代人脾胃虛弱,所以艾灸足三里是很易出水泡的。如果你有婦科病,艾灸三陰交也是易出水泡的。
5、出水泡別慌張
如果水泡大於大拇指指甲蓋,可以用針消毒刺破,再抹上藥膏如蘆薈膠,青草藥膏或艾灰。
水泡小於大拇指指甲蓋,直接抹上藥膏就行; 破了就抹艾灰,殺菌消炎,而且加快止血凝血,很快就會結痂; 水泡部位暫停艾灸,不要碰水。
艾灸後出汗正常嗎?
1、不正常的出汗
艾灸後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也有一灸就是幾個小時的,這種情況出汗基本是溫度太高捂出來的。 這種要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陰的穴位。
有的艾友,平時就汗多,喝杯溫熱水就滿身大汗,這種情況屬於氣虛。這些艾友一開始艾灸就會滿身大汗,建議氣虛的艾友,初期先艾灸收斂汗液的穴位“陰郄穴、合谷穴、復溜穴”,然後再艾灸其它穴位!
2、好現象的艾灸出汗
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就是排病反應。很多人艾灸,初期是不出汗的,特別是血虛的人,大多數艾灸個10天半月就開始出汗了,這是好事。因為汗血同源,說明血補上去了。
這種情況還和陽氣虛弱,正氣循序漸進恢復有關係,此時艾灸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以提高脾胃的吸收功能,增強轉化氣血的能力,培補正氣,增強排除外邪的能力。
全身汗出多,則全身寒溼重,局部汗出多,則局部寒溼重。
如果是發燒或者上火,出汗也是非常好的洩熱途徑。最後要強調:保健養生灸以微汗為度。
大家對於艾灸養生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閱讀更多 中保職業培訓學校官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