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鹽+艾灸,幾個小時解決術後腹脹

蔥鹽+艾灸,幾個小時解決術後腹脹

晉代名醫陳延之說:“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即是說灸法具有簡便易行的優點,使用廣泛,因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使用範圍

應用本法治療10種腹部手術後出現的腹脹。其中胃大部分切除術40例,闌尾切除術20例,結腸切除吻合術5例,剖腹探查術20例,小腸部分切除術5例,膽囊切除術5例,脾切除術3例,卵巢囊腫切除術17例,子宮切除術5例,剖腹產術10例。

取穴:天樞(雙)、上巨虛(雙)。

配方:蔥白90克,生鹽30克,共搗爛。

取搗爛之蔥鹽置穴位上,厚約0.5~0.8釐米,點燃艾條兩支,兩穴同時灸治至穴位皮膚微紅充血為度,每天1-2次,灸治次數,視病情而定。

注意事項:

因天樞穴系雙側同時灸治,因此病例選擇應以切口不經天樞穴之部位為宜,對於經天樞穴部位之手術切口,如部分剖腹探查術,經臍旁的大切口之胃大部分切除術等則不宜應用本法。此外灸治時應注意火候,不宜過熱,以免燙傷皮膚,增加感染機會。

三、療效與療效標準

顯效98例:灸治後6小時內排氣暢快,腹壁平坦,腸嗚音恢復良好。

有效25例:灸治後16小時有排氣,病人自覺腹脹減輕,腸鳴音蠕動弱。

無效7例:術後腹脹,灸治後48小時仍不見排氣,病人自覺腹脹不減,腸鳴音聽不到。

四、體會與討論

腹部手術後每易產生腹脹,原因甚多。就中醫觀點而論,可能由於手術耗氣失血和手術干擾腸管、經絡破壞,經氣受阻礙,使蠕動功能受影響,因而產生氣體積滯於腸中而成腹脹。

艾灸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機能及促進機能旺盛的作用。本病通過灸治後腸管氣受“推而上之,引而下之”的作用,從而加速腸管蠕動功能的恢復。

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脹腹痛,單用蔥白炒熱外熨臍腹已有效,加鹽灸之系取鹽味鹹,鹹能軟堅,而且鹽加熱後保熱性能好,這樣既維持熱,又對艾葉及蔥白有促進作用。

隔蔥鹽灸,文獻雖無記述,但它是屬於隔物灸之一種,它既不同前人所用之隔蒜灸、隔鹽灸。而是蔥鹽同用,加上穴位的作用,故能取得滿意效果。

天樞穴為大腸之募穴,作用散腸中鬱結,調氣消滯,主治腹脹、腸麻痺等有較好效果。上巨虛穴為大腸經“下合”穴,作用和胃寬腸,疏經調氣,主治胃腸之病變。

從上所述,本法既有艾灸的熱力刺激,又有艾葉蔥鹽的藥理作用,還有經絡穴位的作用,三者綜合為一體,實為治療腹部手術後腹脹較好的一件療法。我們應用隔蔥鹽灸治療腹部手術後腹脹130例,療效滿意。本法簡便,材料來源易得,無痛苦,臨床值得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