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賈康:建設新時代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

(本文發表於人民論壇網2017年10月20日,2018年獲評國家網信辦指導的第三屆“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

「人民论坛网」贾康:建设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學標定了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座標,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些重要論斷,成為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現代化宏偉事業的戰略性認識依據和設計指導方略的關鍵性原點。

“新時代”:與時俱進中的歷史方位新判斷、新指南

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的顯著標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經近百年的奮鬥,終於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歷史飛躍。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中國夢”目標。

這一關於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與歷史起點的新判斷,也對應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及其基本方略的系統化設計。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黨與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將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不平衡”:關於我國社會矛盾的新判斷、新分析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後,以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的表述為標誌,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迴歸了黨的八大認識框架,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至今已36年。基於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新判斷,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判斷。這一重要判斷意義重大,對於我們在新時代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統領和指導全局的理論支柱作用。

從基礎理論層面分析,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即以解放生產力形成有效供給來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原來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所形成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抓住了這個供需的“對立統一”關係,指引我們堅定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三步走”現代化戰略。而十九大形成的關於社會主義矛盾的新判斷,在延續原來需求與供給間對立統一認識框架的基礎上,順應新時代,明確地把原來的定義表述,轉化為需求側更綜合、更具概括性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把供給側回應需求所存在的問題,表述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可進一步具體分析:“充分”與否,是動態變化中更偏於總量描述的概念;而“平衡”與否,是動態變化中直指結構狀態的更偏於質量描述的概念。原來的表述中關於不充分的問題,已由“落後的社會生產”指明,而新的表述中,是把這一不充分問題,放在了從屬於不平衡的位置上,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中,最為關鍵的是“不平衡”,這是新時代我們必須追求的“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發展中必須牢牢把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關於新表述可展開的這方面新的分析認識,其政策含義是十分清晰的:其邏輯指向是與最高決策層業已反覆強調、十九大報告稱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之“主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針一脈相承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線

既然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清晰地聚焦於發展的“不平衡”這一關鍵性問題,那麼總體上把握的現代化戰略方針的主線,就必須順理成章地緊扣以優化結構來化解矛盾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後近四十年的超常規發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矛盾累積隱患疊加的複雜局面,集中體現為種種結構失衡問題。為進一步大踏步跟上時代,突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現代化瓶頸期即關鍵的衝關期,必須在“目標定向”與“問題導向”下,著力以供給側性改革和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來化解“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的潛在威脅,在制度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人文與生態結構等方面,有效地克服“不平衡”的問題。

以往的宏觀“需求管理”,更多地側重的是總量問題,而現在必須強調的“供給管理”,更多地側重的是結構優化問題。依“主線”而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為以改革為核心、以現代化為主軸攻堅克難的制度供給創新,以及以制度創新打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巨大潛力空間,形成動力體系和供給體系轉型升級的系統工程式創新,它將以“全要素生產率”支撐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在追趕—趕超路徑上,繼續實現超常規發展。這樣才能於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動態過程中,實現在2020年全面小康,之後更進一步對接2035年前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2050年達到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總之,深化供給側改革,就是我們著力化解社會主要矛盾而為現代化“中國夢”奮鬥的主線。

變化中的不變:對我國基本國情和國際地位保持清醒頭腦

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一強調意味深長。在新時代面對以“不平衡”為關鍵特徵的社會主要矛盾,我們在創新與奮鬥過程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牢牢把握關於基本國情和我國國際地位的正確認識,也就是要牢牢立足“幾代、十幾代、甚至可能幾十代人”才能走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並“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緊緊結合於生命線、幸福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不懈的長期奮鬥中,保持我們“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關於這一未來“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美好社會何時實現,目前還無法以算命先生式的預測在時間表上來量化,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揭示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卻在對這個理想彼岸逐步到達的“前進定力”問題上,給予了我們最基本的指導。在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大潮流與長遠趨勢的同時,馬克思1859年1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清楚地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既表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業已形成的蓬勃生命力,也表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難以避免的種種不成熟。如把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位的十九大報告重申和強調的“兩個沒有變”結合起來認識,“兩個決不會”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在時時提醒我們:中國現代化的新長征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理性對接,只能在遵循社會發展基本規律而長期不懈的奮鬥中形成,我們當下所處的新時代,又是基本國情和國際定位尚未發生根本變化的時代,我們要緊緊扭住黨的基本路線實現可持續發展“一百年不動搖”。這是我們在學習領會十九大指導精神推進現代化事業時所必須穩穩站定的馬克思主義原則立場和共產黨人的黨性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