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克里斯蒂安娜·帕託肩背一管加利西亞風琴,吳彤手持一支嗩吶,“試探”與“寒暄”後,兩種樂音交匯出一段《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經典旋律,來自歐亞大陸兩端的吹奏樂器的“對話”竟出人意料的和諧。把不同的文化放置在同一語境中交流碰撞,是著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組建絲綢之路樂團的心願所在。昨晚,在馬友友的帶領下,這個成立18年間已經三次斬獲格萊美大獎的樂團來到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攜手琵琶演奏名家吳蠻、歌唱家雷佳與下半場登臺的指揮家餘隆、杭州愛樂樂團,共同在保利劇院獻上了星光熠熠的閉幕音樂會。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打擊樂居於中央,提琴與吹管樂器分列兩側,1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樂手先在“雲南”落腳,吳蠻珠玉滾地般圓融而清亮的琵琶聲裡,雷佳載歌載舞,唱起了當地的藏族民歌《美人》。隨後,樂手轉道《西班牙》,途經《被圍城的世界》,又至《波斯》,最後踏上了吳彤以笙引領的《水路》。正如絲綢之路樂團的名字一般,音樂會的上半場曲目連綴起了絲路古道的沿線風情,是一段五光十色的奇異旅程。樂團演奏時那種沉醉而純粹的快樂極富感染力,每曲結束,全場都是熱烈的喝彩聲。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二十年來,我在全世界找到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音樂家。”馬友友說。2004年,馬友友曾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舉辦個人獨奏會,並獲頒當年的“年度藝術家”獎,“十四年後,我帶著許多朋友們回來了。我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找到了彼此的契合點。瞭解是一切的基礎,我們只有彼此瞭解、知己知彼,才會有信心,才會互相尊重,也才有了合作。”

音樂會下半場,已經轉任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的指揮家餘隆第一次在本屆音樂節上執棒,他與杭州愛樂樂團接力上場,吳蠻和馬友友再次登臺,共同奏響了作曲家趙麟的新作《琵琶、大提琴與管絃樂隊協奏曲“逍遙遊”》。這首樂曲的靈感,正是來源於莊子名篇《逍遙遊》中物我兩忘、閒適自得的意象。趙麟用三個樂章,回望遙遠無垠的先秦和灑脫風流的魏晉,接著一躍進入當代,在奔突迅疾的節奏中繼續追尋心靈的自由。當馬友友琴弓一揮、吳蠻雙手急停時,樂團的演奏也極富張力地驟然停歇,掌聲瞬間席捲了整個劇場。餘隆與馬友友、吳蠻多次謝幕致意,音樂會才在觀眾們一次高過一次的歡呼中圓滿落幕。

快評:“中國概念”的“新”路

開啟於“新國劇”《霸王別姬》,落幕於脫胎自莊子哲思的《逍遙遊》,短短兩週時間,以“樂匯中西,時代新聲”為主題的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獻上了21場精彩演出。許多觀眾都留意到,比起往年,音樂節上的中國元素更多了。

其實,自1998年創立來,從最初形式新穎的民樂音樂會和交響戲曲到後來獨立劃分出“中國概念”的版塊,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關注著中國音樂家自己的聲音。葉小綱、陳其鋼、譚盾等許多中國作曲家在這方舞臺上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首演最新作品,《狂人日記》《夜宴》《白蛇傳》等一大批歌劇通過音樂節迴歸國內視野或走向世界舞臺。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一職首次輪換,從餘隆交到了年輕的鄒爽手中,但對“中國概念”的堅持沒有絲毫動搖,甚至比之前做的還要更為先鋒徹底。

2016年,陳士爭的《霸王別姬》首次上演,因為對傳統戲曲演出形式所作的改變太過前衛,還一度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僅再度請回了《霸王別姬》,還把它作為今年的開幕大戲,與陳士爭的另外一部作品、全英文版音樂劇場《趙氏孤兒》並稱為“無問東西·姊妹篇”,“年度藝術家”大獎也頒給了陳士爭,肯定他把“中國傳統經典文化與西方藝術結合”的“無限想象力”。“我們當然知道陳士爭導演是個有爭議的人物。”餘隆毫不避諱地直言,“為什麼有爭議?因為他厲害。中國文化走出去就必須要有國際視野,要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讓大家明白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競爭力永遠來自想象力和好奇心。”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今年34歲的鄒爽與餘隆當年創立北京國際音樂節時,恰好是同樣的年紀。到底什麼才是“中國概念”?它指的是中國本土題材還是中國藝術家的創造?顯然,鄒爽更偏向後者。“只要是我們發出的聲音,甚至是世界藝術家在中國舞臺上留下的聲音,都可以是‘中國概念’。”在國外留學工作十幾年,鄒爽也親眼目睹著西方藝術發展到瓶頸。與許多為自己提供了“巨人肩膀”的前輩相比,鄒爽覺得,當代中國的青年藝術家不再需要用外顯的符號來證明自己,他們更能站在平等的國際化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和西方都在面對一個共同的挑戰,就是怎麼吸引更多的觀眾。”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自從2012年因《諾亞的洪水》第一次接觸到音樂節,幾年間,鄒爽新銳的視角與詮釋方式“像風一樣”改變了音樂節的思維:紅館成為了新的歌劇地標,“沉浸式”成為人們越來越熟悉的觀演體驗。今年,鄒爽執導、青年旅美音樂家王斐南作曲的《奧菲歐》大膽重構了蒙特威爾第幾個世紀前的古老版本,把它化作了一場奇妙的婚禮,觀眾端著“香檳”、拿著“份子錢”穿行在“酒會”裡,本該正襟危坐的歌劇,充滿了躁動和時尚的活力。為了讓音樂觸及更多觀眾,音樂節還舉辦了多場大師課,邀請名家走出劇場和樂迷面對面交流。在昨天下午舉辦的大師課上,馬友友還親自指點了一位小姑娘的大提琴弓法。音樂節與騰訊藝術、庫客音樂、愛滿地古典音樂頻道、新浪微博等平臺共同推出的線上直播,讓許多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也不留遺憾。

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夜落幕

“我經常被人問到,作為一個非常年輕的藝術總監是什麼感覺。”鄒爽說,“我在音樂節學到了太多東西,不僅是對‘中國概念’的延續,還有對古典音樂的傳承。”因此在今年的節目安排裡,我們不僅看到了《霸王別姬》《趙氏孤兒》《奧菲歐》《切膚之痛》等一系列新銳獨特、被中國藝術家和中國舞臺賦予了全新解釋的劇目,齊默爾曼、布赫賓德、帕沃·雅爾維、馬友友等大師和英國愛樂樂團、蘇黎世市政廳管線樂團、絲綢之路樂團等名團的身影同樣沒有缺席。“今年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第21個年頭,21這個數字在西方文化裡很特殊,它代表著‘永遠年輕’,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未來,鄒爽將把音樂節帶往何方,值得所有人的期待。

本報記者高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