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最近娛樂圈事件頻出,很多曾經在熒幕上為我們帶來快樂的主持人和幕後工作者都離開了我們,而在李詠剛剛因病去世,文學大師金庸也不幸去世,在我們感嘆生命脆弱的同時,今天且讓我們來回憶一下金庸的武俠小說之路。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一個名字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3月10日,是浙江海寧人,於19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其後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可以說是金庸為中國的讀者塑造了一個江湖,是中國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代表作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感情婚姻中,在1948年與杜治芬結婚,後離婚,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名為朱玫,新聞記者出身,生二子二女。1976年,金庸與朱玫感情破裂,主動提出離婚,並娶年輕二十九年的林樂怡為妻。家庭情況,金庸共有四個子女,兩男兩女。長子查傳俠19歲為情自縊,次子查傳倜最像金庸,大女兒查傳詩小龍女原型,小女兒查傳訥從樹仁書院畢業。而金庸族譜旁系姻親關係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蔣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錢學森——金庸的表姐夫(蔣百里的女兒蔣英是“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功勳錢學森的妻子);瓊瑤——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瓊瑤的三舅袁行雲)……各個都是文學泰斗的顯赫人物。在書香環境的薰陶下,金庸度過了安逸的童年時光,這些為他以後在文學上的造詣埋下了伏筆。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有人說,金庸是最會賺錢的文人俠客,這一點,金庸在中學時候就已頗顯鋒芒。而看起來溫和寬厚的金庸,年少時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在上學時,因不滿學校的某些行為,他寫文諷刺過訓導主任,也在大學時與訓導長爭辯過,結果便是遭遇了兩次被學校開除的命運。1947年,他進入上海《大公報》,從三千名投考者脫穎而出。第二年,《大公報》香港版創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歲。當時的香港與上海相比,並不發達,但金庸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作家李敖曾在節目中批評金庸武俠小說“那寫得什麼玩意”,他說俠義部分金庸自己沒一樣做得到,“不講真話、不做真事”。不過,作為報人金庸,他似乎並不是李敖所說的那般。1959年,35歲的金庸創辦《明報》。他說:“我辦《明報》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主持公正,把事實真相告訴給讀者。”他的社評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俠小說,幾乎也是以日更的節奏推進,數十年間無間斷。在這般工作狀態下,還有個頗有趣的故事。當年《天龍八部》在《明報》連載時,金庸曾數次離港外遊。小說連載不能斷,他便請好友倪匡代筆。在小說第89回中,阿紫的雙眼被丁春秋戳瞎,這個情節其實是倪匡寫的。後來,金庸則以換眼治療手段讓阿紫復明了。。。

一個導演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張紀中。張紀中幾乎拍完了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但是僅有兩部備受好評,儘管對於翻拍金庸武俠小說各位看客們頗有言辭,但是不得不說也只有張紀中拍的好。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細數張紀中8年翻拍的六部金庸作品,從2000年改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播出開始,一發而不可收拾,《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碧血劍》、《鹿鼎記》。現在《倚天屠龍記》也已經開拍了,那應該是第七部金庸作品將被搬上熒幕了。 可以說,在中國,沒有人可以比得上張大師如此頻繁的把金庸小說搬上電視屏幕的,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特別是播出之後的讚揚和爭議都一樣的多。 不過再多的爭議也影響不了張紀中繼續一部又一部的拍攝金庸小說,這隻能說明張紀中實在是高手。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首先,金庸小說的讀者非常之多,口味也同樣很廣,要選誰來擔當電視劇的主演,特別是男女主人公,那可是非常重要的呀。於是,張大師祭出一招,全國海選,讓老百姓來評判,這樣既能擴大演員的挑選範疇,甭管多大的腕兒,甭提多少費用,要想上我的戲,那就得聽安排,張紀中自己說了:我這裡是戲抬人,不是人抬戲。自己首先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滿足了老百姓的參與感,最大的好處當然還是省了好多宣傳費用,但宣傳效果那可是崗崗的。戲還沒拍完,這邊就已經在簽訂預售合同了。

再來就是情節。很多金庸迷最大的不爽就是這一點。很多想看的地方沒有看到,或者不夠精彩,篇幅也不夠,剛開始的《笑傲江湖》被罵成不尊重原著,改的非常厲害。但我卻非常理解。畢竟一部小說要搬上熒幕,當然不能照搬照抄,否則哪播得完呀,還是得該省略的就省略,該詳細的就詳細。可後來的《射鵰英雄傳》就不是這樣了,情節上有點照搬小說的意味了,前半部分拍的特別長,後面一些原本應該精彩的情節反倒匆匆略過,不免受到各種評論的影響。 不過,隨著金庸戲的一部部開拍和播出,張紀中的功力也越發爐火純青,戲中的瑕疵變得越來越少,而且也能把金老爺子的原著精神吃的越來越透,武俠世界中那種很正統的歷史感、文化感覺與要表達的現代俠義精神也表現的越來越深,這樣的結果直接體現在播出後,獲得的“磚頭”和唾沫星子越來越少了,而讚揚和認同則越來越多了。

最後,其實任何的電視和電影其中都是有商業的部分,有商業就會有炒作。這個炒作的事情,是個技術活,也是玄乎的很,不但得看手法,還得看時機。手法上張大製片祭出一招,玩曖昧。在射鵰英雄傳裡,郭靖和黃蓉的愛情讓我們唏噓不已,可戲外的男女主人公也得時不時的搞點曖昧之類,周迅和李亞鵬之間的緋聞那時候那是一個鋪天蓋地,讓人不關注都不行。且不論真的還是假的,就衝這一招,就得翹起大拇指讚一聲,當然啦,玩的開去,也得把事情給轉回來,後來澄清的新聞同樣是鋪天蓋地。這戲再次未演先火了。這樣的操作張大師是屢試不爽,一用再用,一會兒這戲的各種照片也不知道怎麼著就流傳出到網上了,招來一陣罵聲,一會兒這倆男女演員的照片也不知道怎麼就被人拍到了,緋聞漫天得飛。反正,這事兒也不管是真的假的,咱們老百姓就當看戲一樣,他達到宣傳的目的,我們也就過過眼癮。這樣也挺好!張紀中在電視劇圈中工作這麼多年,閱人無數,也深諳其中三味,這玩轉的手法可謂是非常之高明,估計一般人沒個三五年功夫,也甭想學到這一招一式的。難怪張大師曾經豪氣沖天得說過“拍武俠,這個世界上沒人能比的上我”。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金庸筆下的江湖,張紀中電視的江湖,兩者結合是好是壞,最終還是得讓廣大的電視觀眾來評判,不過,在這裡,我還是希望金老爺子的武俠小說能在電視屏幕上變得越來越好看!

一個江湖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武俠。什麼是江湖,我個人膚淺的覺得就是武俠,沒有武俠能算江湖嗎?武俠小說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以古龍、金庸、溫瑞安、梁羽生為代表的四大新武俠小說家。也是代表了中國武俠小說發展的巔峰。而其中有很大影響力的就數金庸與古龍。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首先,從情節上講,人們在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時往往會沉醉其中。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其原因之一便是:小說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像我們一般的普通少年,他們憑藉天生的幸運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代大俠。正是因為小說中的主人公和我們是一樣的凡人,所以經常和小說中的主人公發生共鳴,將自己和小說的主人公進行替換,心情也隨之起伏。另外,金庸的小說的結尾基本不交代主人公的最後的下落,這時候,意猶未盡的我們自動開始“腦補”情節,沉浸在我們自己編織的“武俠夢”中。“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部小說(《雪山飛狐》《連城記》《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不包含《越女劍》)幾乎每一本都是描寫主角如何從一個平民成長為一代大俠的故事,這種寫作手法給人極強的代入感。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相比之下,古龍的小說情節構造與金庸的截然不同。當古龍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古龍體”的風格後,主人公往往是一位浪跡天涯的浪子。與人有著不小的差距的浪子們很難和人們產生共鳴。但是對於我來講,我更喜歡這些浪跡天涯的浪子們。古龍小說的每個段落多以一個個的短句組成,使得整篇小說如同詩歌般富有神韻。古龍的小說情節還有著一定的創新性,他首次將推理的寫作手法融入了小說,如《陸小鳳傳奇》、《楚留香傳奇》等都是將破案融入了武俠小說,這是古龍在情節上的一大創新。再說武打場面的描寫吧。金庸的武功都是一招一式,交代的十分明白。且其筆下的武功招式都與人物性格相對應,如淳樸、呆頭呆腦的郭靖就能學會,而七竅玲瓏的黃蓉學不會的“左右互搏之術”;豪邁的蕭峰可以學會的“降龍十八掌”……金庸的小說中的武功很大程度上都襯托了人物的性格。古龍的武功則注重“意境”,輕視“招數”,在古龍的小說中,你幾乎看不到一招一式的打鬥,基本都是從側面對武打場面進行描寫。比如:“小李飛刀”中的 李尋歡與上官金虹一戰中,決戰前,兵器譜上排第一的天機老人都因此戰而喪命;決戰前,阿飛突破自我,引來一場血腥暴雨……這些都將緊張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可是真正比武的場面居然只有李尋歡所說的“上官金虹不相信‘小李飛刀,例不虛發’,所以他輸了。”這短短一句話而已,這便是古龍的一大特色。

金庸與古龍代表著中國武俠文學創作的最高峰,其他作家也為武俠小說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這一過程中,武俠文化都深深地紮根於我們的內心。

每日一人-金庸之道,自中華武俠小說開天闢地之時,今退出江湖

金庸老先生的遺願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幾百年後還有人讀,可以看出,江湖與武俠已經深深融入到他的生活和心中,金庸一定也有一個武俠夢,如今的離世也希望金庸的作品能一直傳承下去。其實關於金庸的作品實在是無法用一篇文章講清楚,如果需要了解,其實看看電視劇比看這個文章精彩的多。未來,武俠小說的題材能發揮的地方已經很小了,還能不能出現這樣大師級的作家,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一定會有金庸的一席之地。金庸,江湖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