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星战”系列设定庞杂繁复,有时看似BUG,但实际上,找出这些BUG也成为星战迷的乐趣之一


还不了解这一系列的新读者可以阅读前文熟悉熟悉: ​

第一部《星球大战》电影诞生在1977年,那时候科技远不如现在发达。因此虽然已经出现太空飞行与粒子武器,可是科技的表现手法,在今天看来,有些“落后”。

比如按钮式的计算机,在今天触控、光感已成为常规的操作手法时,摁着一个个巨大的闪烁着红色绿色灯光的按钮,看起来感觉十分“复古”。

还有以R2-D2为代表的一众机器人的存储,需要一根粗大的电缆插入接口,才能读取数据。尽管如此,R2-D2通过任意接口就可以控制整个系统的设定还是很牛的。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R2-D2

​但槽点在于,R2-D2在为义军服务时,似乎可以黑进帝国的任意系统,这也难怪,因为“防火墙”这一概念于1993年才被发明,就算是“病毒”,也是1983年才明确提出的概念。而到了后来,虽然“星战”里有了计算机网络的防御意识,但R2-D2已被设定为超越主角的存在,能破解防火墙已经很正常了。

相比之下,“星战”的监控系统还算完善的。比“星战”早了十年的另一太空巨著《星际迷航》系列,被广大粉丝吐槽的就是,都已经实现了超光速飞行,星舰中却连个摄像头都没有,遇到敌人入侵还得通过人工去搜索。

这也难怪,促使监控摄像头发展的CCD技术,1969年才第一次在实验室中诞生。此时,已距《星际迷航》首播时间——1966年——过去了三年。而1974年,商业化的CCD摄像头才开始普及,所以1977年“星战”首播时,帝国的星舰上有了摄像头。

不过后来,《星际迷航》的创作团队给了解释:因为星舰太大,不是所有的摄像头屏幕前都有人盯着,于是造成了监控盲区,那些需要靠人力搜索的敌人,都躲在监控盲区里(不过这监控盲区的范围也太大了,核心能量炉被别人控制都不知道)……算是强行补漏洞吧……

还有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不管是《星际迷航》还是“星战”,采取的都是操纵杆式控制,与当时的飞机驾驶、大型机械操纵有关。毕竟20世纪70年代,是工业文明最辉煌的时候,之后渐渐被电气文明、信息文明所取代。以后看的科幻片里,都是光感或触控操纵了。

但这种机械+高科技的表现手法,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即“赛博朋克”,如同“蒸汽朋克”是混杂了蒸汽机时代与中世纪复古风一样,“赛博朋克”可以理解为高科技时代与机械文明时代混杂的视觉艺术。

迪士尼接管“星战”后,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在外传《侠盗一号》中,故意采用“电缆连接”传输数据的方式,引起很多老星战粉的共鸣。

而当时“星战”的两个设置,至今还令粉丝们魂牵梦萦、欢呼雀跃。

即“歼星舰”与“陆行机”。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歼星舰战斗群

​“歼星舰”虽然名叫“歼星”,但实际上一艘并不能消灭一颗星球。真正能一炮毁灭星球的是“死星”。

“星战”里的“歼星舰”是种概念,出现在旧共和国末,克隆人战争时期。

为了满足攻略一颗星球,甚至一个星系的需要,旧共和国的指挥官们改变了战术思想,即传统的“飞船冲锋”式空军思想,而采取了“移动基地”式海军思想:即用一艘巨大的战舰,上面装配有兵员、短程战机与战车,开到星球上方,星舰并不降落,仅仅将兵员释放出来,以强大的力量占领星球。

于是整个歼星舰的制造,都不是在地面上进行,而是在空间站的太空船坞中拼装,建好后直接漂浮在太空中,开赴各地作战。

后来帝国时代,加强了这种战术思想,歼星舰上的战机以不带超空间引擎的钛战机为主,只负责近防空战。而攻略星球,则往下输送克隆人部队(也就是俗称的“白兵”)和陆行机就够了。

以帝国最著名的“帝国级”歼星舰为例,全舰战力配置如下:

炮手275 ,军官4520,服役人员32565,士兵9700(即一个冲锋师),20架AT-AT,30架AT-ST,预备组装基地1,钛战机中队4,钛截击机中队1,钛轰炸机中队1(通常一个钛战机中队12艘),登陆艇12,拉姆达级穿梭机8,Delta级突击士兵艇15,突击炮艇5,Gamma级突击艇,多组侦察机器人,数百架支援舰艇,36000吨货物。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歼星舰内的冲锋队

这种思想,很明显延续的是美国航母思想,即以超级战舰当做基地,上面搭载战斗力量,完成空战、登陆等任务。

虽然帝国皇帝有个“一艘歼星舰即可以消灭一个星球”的美好梦想,然而这是不现实的。在“星战”的银河中,有100万个星系,有些星系和星球本身即具有强大的战力。在“星战”电影中,汉·索罗曾经说过,毁灭一颗像奥德朗一样的星球,需要1000艘歼星舰。所以银河帝国全盛时期,工业全开疯狂生产歼星舰,总共造出两万五千多艘——这个看似强大的数字,分散在整个“星战”银河系中的话,其实并不是很多。

银河帝国时期,旧共和国的残余势力和对帝国独裁统治不满的人们,组成义军同盟,藏在秘密基地中对抗帝国。由于是秘密组织,不可能在公开的船坞中制造强大的超级武器,因此义军的战术思想与帝国不同。

义军的主力战机是单人驾驶的X翼战斗机。与歼星舰比起来,X翼十分渺小,但五脏俱全,单独的一艘X翼就可以做超空间飞行。它们往往藏在地面、卫星、小行星或固定空间站等基地中,需要依托基地才能起飞、补给,但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守护歼星舰的钛战机。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X翼战斗机

​在“星战”系列电影里,X翼战机经常群起而攻之,以几十驾的代价毁掉一艘歼星舰。歼星舰对付X翼战机,只能靠钛战斗机与钛截击机拦截,加上舰身的防空火炮与偏导护盾。但钛战机的性能比起X翼差得很远,只能游走在歼星舰周围,利用舰身防空火炮与自身数量组合成火力网,打击X翼。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钛战机

当然,仅凭X翼的空战,是无法摧毁歼星舰的,通常义军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巡洋舰与护卫舰提供火力支援。在义军与帝国交战初期,蒙卡拉马里人给予了义军相当的支持。蒙卡拉马里人是一个水生生物种族,在人类眼中,他们的长相类似鱼类。著名的阿克巴上将和拉杜斯上将都是该种族成员。但和纳布星的水生生物种族冈根人不同,他们有更强大的星舰制造技术。他们的巨型星舰蒙卡拉马里星际巡洋舰为义军同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蒙卡拉马里星际巡洋舰

蒙卡拉马里星际巡洋舰几乎和“帝国级”歼星舰一样大,但护盾是“帝国级”的三倍——因为蒙卡拉马里人的工程理念严重倾向于宁多勿缺。虽然单个护盾的能量要弱于“帝国级”,但极其多的数量也使它在急剧消耗能量的情况下快速恢复。

但是,如果没有义军的战术配合,一艘甚至几艘蒙卡拉马里星际巡洋舰都很难和一艘歼星舰对抗。因为他们是爱好和平的种族,最初星舰的制造目的本身并非用于军事,因为对帝国的反抗才进行了改装。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义军舰队

​尽管歼星舰有强大的威力,但建造歼星舰也要消耗巨大的财力。不仅歼星舰本身,而是它满载后的装备、武器、护盾、士兵等。在雅汶战役后,由于义军驾驶X翼战机摧毁了第一死星,所以帝国对歼星舰上的防护力量进行了加强,“帝国级”上各增加了一支钛截击机中队和钛轰炸机中队。

尽管如此,两万五千艘歼星舰的生产,对帝国来说,仍然是让财政相当吃紧的一件事。因此,歼星舰诞生之初,便有17万处之多的缺点,其实有些缺点很容易改进,比如在射击死角多加一座炮塔。但多加设备意味着更大的花销和更长的制造时间,因此帝国皇帝对这些缺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义军飞行员多次利用高超的驾驶技术,穿过这些射击死角,给予歼星舰毁灭性打击。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遭到打击的歼星舰

​所以,不明设定的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大的一艘星舰,怎么连驾小飞机都打不下来?而且小飞机扔几颗炸弹,就能把歼星舰打爆?这电影主角光环也太强了吧……

其实,如果详细了解整个“星战”的设定,便会发现,除了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诞生时没有预料到的科技进步,它繁杂庞大的设定非常详实完整。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星战”中的部分星舰

银河帝国存在的时间也不过短短二十几年,歼星舰的历史也不过三十几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外形和数量都如此巨大的新型战舰,完全没有死角才显得不合情理。

其实,在某些主力舰上,死角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弥补。比如达斯·维达的钛“复仇者”战机,性能远远比一般钛战机优异,但昂贵的造价使它无法普及到所有歼星舰上。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不同型号的钛战机

​一旦设定多了,必然会出现BUG,而出现之后,官方便会给出一定的解释弥补。其实,不管合理与否,找出或弥补这些BUG,也是“星战”的魅力之一。

除了战舰,“星战”中还有数不清的载具,我们下期继续。

​@影史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历史、科技、影视内容,欢迎关注!

星球大战:宇宙深空的“长枪袍带”与“短打公案”(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