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隶书者众多,但为何写得好的并不多见?且听国展评委道来

问题一: 学习隶者众多,但真正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原因何在?

学习隶书者众多,但为何写得好的并不多见?且听国展评委道来

童孝镛:相比较行书、行草和草书而言,无论是隶书作者还是国展中隶书作品所占的比重的确较少。造成这种局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应该归结到以下几点:

一是尚古精神的缺失。当下有许多作者对古人、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是浮浅的,或者说还存在着盲区。尤其是在一些新生代年轻作者的身上“缺课”现象尤为突出。许多年轻作者急功近利,从而导致创作始终停留在简单的技术模仿层面,放手创作能力差,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到隶书创作的核心层面。

二是“近亲繁衍”现象泛滥。对经典没有作深入的探究,接下来的创作肯定是会出状况的。但许多作者又不甘心埋没在寂寥的书房中,他要参展、要获奖,那咋办呢?那就采取所谓的拿来主义,直接从当代获奖成名的书家那儿“借”或“偷”,甚至不管不问原模原样地抄袭别人的作品去参加比赛。

学习隶书者众多,但为何写得好的并不多见?且听国展评委道来

三是浮躁之风日盛。各种展览无形中诱使着年轻作者丧失了清静的学习环境。许多年轻作者成天忙活着写参赛作品,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临帖。这是当前书坛为什么出现不了重量级的书家,没有扛鼎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二:隶书学习和其他书体学习有何内在联系?

童孝镛:就隶书而言,习隶者如果把学习取法的眼光仅仅停留在隶书本身,那显然是不符合隶书学习创作内在规律和要求的。所以习隶要广泛地去接触其他书体,并从中汲取到足够的创作养分。而这其中篆书显然是习隶者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书体。

从当下许多优秀的隶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品除了结字、用笔基本保留着隶意外,在许多方面与所谓的秦隶(古隶)、汉隶已经拉开了较大的距离。

学习隶书者众多,但为何写得好的并不多见?且听国展评委道来

当代隶书在注重古意、古风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笔的多样性、结字的多变性乃至墨色的丰富性。为什么当代隶书创作会出现这种丰富多变的创作现象呢?是因为当代书法人取法借鉴的素材及优秀范本丰富了,无论是主流书风还是民间书体,都通通在当代人的掌握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料都能够很轻松地获得,这一点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所以说学习隶书者绝不能抱一而终,应该放开眼界,在习隶的同时,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包容、接纳、借鉴其他姊妹书艺,从中吸收自己所需的养分。

学习隶书者众多,但为何写得好的并不多见?且听国展评委道来

问题三:当前国展中的隶书作品存在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现象?隶书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童孝镛:毋庸置疑,国展一直是当代书坛关注的焦点和书法发展的风向标。隶书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独立书体,在近几十年的国家级展览、比赛中展现出了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好的方面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新颖的形式设计理念。国展中的隶书作品对形式美感极其关注,诸如纸张的颜色、作品的样式,还包括书写内容在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是结字与笔墨的多元结合。当下隶书创作从总体创作水平上讲,绝大多数作者仍然在传统和经典的区间作着坚韧地挣扎与突破。但也有数量较少的作者走得相对比较远。这一批作者仰仗着自己的天赋和手头丰沛的学习资料,在作着更深、更高层面的探索尝试。

学习隶书者众多,但为何写得好的并不多见?且听国展评委道来

三是整体创作状态趋于理性。我说的理性是从肯定的角度为出发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早些年书坛所谓的这个书风、那个书派搞得局面混乱。当下书坛已经进入到相对比较理性的发展期,回归传统,尊重经典。

若说当前国展中隶书作品的不足,我想无外乎是大家对传统的认知和深入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有些当时看似十分打眼的作品,一经慢慢品味就很快显露出其功力和内涵的不足。原因是多数作者没有真正扎进传统、吃透传统,甚至有部分群体还没有解决好最基本的技术问题等。因此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内涵层面来讲,许多作品都显得苍白乏力,徒留外表的伪繁华。

学习隶书者众多,但为何写得好的并不多见?且听国展评委道来

另外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问题是,当代隶书作品越写越小,隶书应有的正大气象在国展中越来越鲜见了。我不知道这和中国书协要求的参展作品从八尺到六尺的要求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经常在国展的展厅和作品集中能看到跟小楷一样大小的小隶书作品,其字径也不过盈寸余。洋洋数百字甚至上千字的内容都被一个个束缚在小小的方格之内,显得憋里憋屈,阴柔之气十足,缺失了丈夫气,让人频生感叹。希望这种现象在今后的展览中能够有所改观。

童孝镛 ,男 ,1974年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书法客座教授。2009年10月出任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尧山杯”新人展评委。中国书协第七届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