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初学书法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邵佩英

我学书法从楷书开始,那时,书店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字帖,我又处在较为“边远”的地区,缺少名师指点,完全属于自学状态,边画画边写字,没有目的地胡涂乱抹。上大学以后,接触名家多了,才知道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开始了正规训练。写到今天,一路走来,感触颇多。

这位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初学书法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当年,仅楷书就学过颜真卿、苏东坡、钱南园、华世奎。隶书也学过《张迁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等。篆书更是下了不少笨功夫,一会儿欣赏邓石如厚重,一会儿感觉赵之谦婉转,一会儿喜欢吴让之劲健,懵懵懂懂,左顾右盼,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从入了“师魏斋”追随孙伯翔先生学习书法,我才茅塞顿开,似有所悟。孙先生也像他的恩师王学仲先生当年指导他从《始平公造像记》开始学习一样,告诉我从适合自己“心性”的东西入手,特别是在大篆上多下工夫。因此,十多年来,除《石鼓文》,我把大量时间花在临摹金文上。

这位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初学书法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金文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所谓“风格”,当然不是特指美学意义上的“风格”。古人朴素的审美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金文世界,为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宝贵资源。清代中晚期,书法家们创作了数不胜数的金文书法作品,但还是给今天的我们留下探索的空间,何况还有不断出土的资料供我们学习。

这位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初学书法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我赞赏陈振濂先生把金文书法分成学术和艺术两个角度去学习和研究的观点。过去我总疑惑,怎么标明“常用古文字”或“常用金文”的字典,拿到手之后才发现很多字并不“常用”,需要创作时能用的金文并不多。后来明白了,人家的“常用”是学术用的,是历史学、文字学“常用”的,是考古、古文献专业用的,不是我们艺术创作“常用”的。事实上,以金文去创作作品是挺麻烦的事情。“常用”里能用的字并不多,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金文就更少,同一风格的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什么秦文锦受能用文字所限导致《金文集联》错字、讹字很多,联语苦涩难懂的原因。因此,学会“通融”,学会“交融”,怎样去“化”是必须做的。即使《毛公鼎》,也无法使我们在金文书法创作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这位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初学书法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我喜欢在金文世界里遨游,深深吸引着我的不仅在于金文字形的多样性、气息的古雅性,还在于常见的数以百计的金文拓片多数章法是自由的,纵虽成列,横不成行,无论临摹还是创作都具有挑战性。过去,吴大澂、罗振玉、容庚、商承祚他们写金文,虽字字玑珠,却因受格式所限放不开,笔画多而复杂与笔画少而简单的都占一格,显得生硬无趣。

这位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初学书法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当代,我佩服李刚田先生写的楚金文,端庄间透着机敏;我喜欢陈大中先生写的商周金文,古拙间尽显灵动。金文的世界里,不仅需要艺术天赋的具备,也需要文字学知识的滋补,更需要“苦行僧”似的全面修行。大篆的书写技法容易得,写出金文气息的古意尤难。我愿意在金文世界里继续探索,能有一点新的收获就很满足、快乐!

这位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初学书法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邵佩英 ,1962年7月出生,天津汉沽人。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驻会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