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人类、社会、宇宙”,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生命、人类、社会、宇宙”,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生命、人类、社会、宇宙

这应该是当今人类

最为关心的四大科学问题了

生命

“生命、人类、社会、宇宙”,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35亿年前,生命从海洋中来,从原核生物演化为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真核生物演化为高等多细胞智能生物—人类。

人类的大脑是怎样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在量子通信提上日程的时代,“人体科学研究”还会是个“禁区”吗?生物界有蜜蜂的“语言”、候鸟的迁徙,人类究竟有没有“第六感觉”?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能否在实验室里“改造”或者“再生”呢?

今天的人类对外太空、大自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自身的研究却还有许多缺憾。

宇宙

“生命、人类、社会、宇宙”,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宇宙演化大致朝着三个方向示意图

从人类肉眼观天建立星座到太阳系的发现,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爱因斯坦建立的静态宇宙模型;从哈勃发现第一个河外星系,到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的诞生,迄今为止,宇宙有许多奥秘人们还不知晓:例如占宇宙95%的暗物质、暗能量就在太空里游荡。我们看不见它们,可是暗物质却有万有引力,能对可见的物质产生作用!而“暗能量”则让宇宙加速膨胀!

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双黑洞碰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2017年又第一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并且发现了该引力波的电磁对应体。这些发现,无疑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新的宝贵信息。此外,我们展望未来,没有人知道,宇宙是会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又收缩还原到一个奇点?

人类

“生命、人类、社会、宇宙”,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超级细菌:抗生素算老几?

人类有“末日”吗?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万年。现在,地球上的总人口有70多亿,再过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达到100多亿,地球陆地上的资源已经养不活人类了!用什么办法来救赎人类呢?科学家曾悲观地预测:地球上化石燃料即将殆尽,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生态链遭到毁灭性破坏,正引发一场新的物种大灭绝!地球的“人类世”将会终结,从而进入“后人类社会”。“后人类社会”又将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社会

“生命、人类、社会、宇宙”,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某4D解剖教学软件演示人体结构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代表的、由0与1组成的数字化世界里。“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那么,在“后信息时代”人们是如何生存的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相继上演,一切都信息化了,人们还有隐私吗?人类大脑能否通过技术与网络虚拟世界无缝链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终将混为一体,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蓝色的梦幻》丛书给你答案

“生命、人类、社会、宇宙”,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策 划:杨虚杰

责 编:杨虚杰、田文芳

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蓝色的梦幻》丛书包含《生命的奥秘》《宇宙的探索》《后人类社会》《后信息时代》这四本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和演绎“生命、人类、社会、宇宙”的未来,力图说明“它们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的问题。

这是一套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携手合作、共同撰写的丛书

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联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为离退休科研人员持续举办“科普创作培训班”,以发挥他们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科普创作界资深人士普遍称道:“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创举!”钱学森先生早年就大力提倡科研人员必须兼顾科学普及!他曾谈道:“从建设两个高度文明来看,科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科普很重要,应当作为一件大事来干!”;他甚至提倡:“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提交毕业论文时,应同时递交本专业的科普文章。”举办科普创作培训班,为撰写高质量的“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作品,造就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科技专家同科普作家可以通力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于是,《蓝色的梦幻》丛书应运而生!

这是一套“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融合的原创性丛书

这套丛书的策划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不是科幻,胜似科幻;胜似科幻,缘自科学;缘自科学,梦圆中华;梦圆中华,大同天下”“科学家谈科学梦”“这是科学的畅想,这是科学的预测”“浪漫与现实共舞”。

科学、文学、艺术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三个齿轮。科学—解读自然奥秘—求真;文学—感悟人生真谛—向善;艺术—颂扬天地神韵—臻美。“科普创作”为大众架起一座通向“真、善、美”的桥梁。对我们科普作家来说,就是以文学艺术的心灵与笔触,诠释与演绎科学技术,运用科学之美感染受众。

这是一套富有文采的科学散文体裁的丛书

这套丛书的体裁均为“科学散文”。由于散文的结构自由灵活、创作手法多样,最适用于表现科学内容。文学散文的文体特点与写作要领,可以说都适用于科学散文。科学散文不同于文学散文的是:创作的题材是科学技术,内容是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与方法。

散文是“美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丛书作者在叙事的同时,均讲究文采,力求文笔优美;在通俗和准确的基础上,文字鲜明生动、简洁流畅。作者善于以丰富的想象力,融入心灵的感受和人文的求索,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来处理尚未认识的事物。科普作品的美感,尤其是科学散文,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语言美”。在整篇结构紧凑的基础上,行文自然、语言明快。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一起展开“格物”“致知”的双翼,翱翔于《蓝色的梦幻》之中,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图片均来自《蓝色的梦幻》丛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