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得一般,同學聚會要不要去?

小長假到了,各式各樣的聚會即將展開,《奇葩說》的辯題“混得一般的話,同學聚會要不要參加?”簡直太貼心。

主張去的傅首爾金句疊出:

(一)一定要去!因為你以後有可能越混越差。 現在不去,以後就不能去了 , 一般可能是你這輩子的巔峰,所以,抓緊時間,趕緊去!

混得一般,同學聚會要不要去?

(二)買單一向是同學會最有儀式感的炫富環節,你混得一般不用付錢就能好吃好喝,在佔便宜這樣的人生小事上,不要談自尊。

混得一般,同學聚會要不要去?

(三)如果你們班同學有婦產科主任、小學班主任和初中班主任,爬你都要爬去同學會,你混得普通沒關係,為下一代加油!

(四)要原諒你的同學,他混的好了不讓你知道他真的難受,他不是想傷害你他只是怕憋死自己。

(五)我們一定要允許一部分同學先富起來,因為你不允許他也會富起來。

(六)同學會很勵志,越是混得一般越是要去,你不去參加一下,都不知道自己混得多一般。

(七)我每年去參加同學會都要看我的男神什麼時候禿。

(八)同學會你混的普通不要緊,你胖了是真的不想去,最後還是看臉,混的好有啥用!

主張不去的小夥子說:

(一)不是秀場C位,自己容易嫉妒。

(二)不想破壞回憶。

年輕網友們看完傅首爾的金句,很多還是不想去:

混得一般,同學聚會要不要去?

其實不光我們不知道要不要去參加同學聚會,哈佛高材生也有這個困擾。

劉軒,著名美籍作家劉墉之子,《我是演說家》全國冠軍,從排名世界第一的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沒有因此志得意滿,反而因為其他同學都各有成就,自己卻才剛要踏入社會,強烈的自卑感讓他不敢參加同學會。

當初會去讀研究所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從哈佛畢業後,那些充滿行動力的同學們都已經有所成就了,自己卻才剛要開始起步,當時29歲的他告訴自己,只要“多看、多學、多失敗、多做”,出社會永遠不嫌晚。

“後來我一個人提著2個皮箱回到了臺北,我找了一個小套房公寓,永遠記得住進去那的第一個晚上,房間傢俱都沒有,只有一個床墊擺在那個角落那邊,頭頂上面有一個塊燒壞的日光燈一閃一閃的”,那個晚上,他用蓮蓬頭的熱水泡了一碗半生不熟的泡麵,這樣狼狽又無知的生活,“每個人不都是這麼開始的嗎”。

混得一般,同學聚會要不要去?

現在他已成家立業,有兩個可愛的小孩,有車有房日子算過的很不錯了,但他知道“人生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會一直改變”,他說自己人生最大的痛點可能就是“不痛不癢”。

劉軒說,“夢想不是坐在家裡面,夢想出來的,夢想是你在醒著的時候,你去努力打拼,你去犯錯,你去多摔幾跤,然後撞出來的,你的夢想才能夠具體”,實現夢想最不該做的事就是待在舒適圈裡,同樣的事不該就這樣做一輩子。

“寧可在外面追夢撲空,也不要在舒適圈裡面空轉,因為最終在你自己的同學會上,比較的對象不是那些其他的同學們,而是你本來就知道你該實踐的自己”。

傅首爾辯論時最後總結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起起落落,得意時不要忘形,失意時為他人鼓鼓掌,抱著平常心去同學會就好。

所以去不去跟同學聚會都行,重要的是自己努力追夢,每個人最終都有一場只跟自己比較的同學會,自己跟自己過得去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