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斷裂帶」如何修復?寧德青年在行動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百香果園、葡萄園一眼望不到頭,果樹下套種的蔬菜長勢喜人,成片的荷花或含苞待放,或已微微盛開……在柘榮縣城郊鄉際頭村五姐妹立體農業開發基地內,瀰漫著清幽的花果香,呈現出一幅靜謐怡人的田園風光。

眼前的這片“花果山”,是繆帶弟的“綠色銀行”。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繆帶弟

繆帶弟出生於際頭村下屬的自然村,在家中排行老么,是一名“90後”。現任現任寧德團市委副書記(兼職)、柘榮團縣委副書記(兼職)、寧德市工商聯第四屆執委、柘榮縣工商聯執委、寧德市五姐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她看到姐姐們養豬創業很艱辛,大學畢業後,毅然返鄉和家人們一起經營養殖場。在際頭村,人們都習慣稱呼繆帶弟和她的四個姐姐為“五朵金花”,這源於姐妹五人在短短几年間將瀕臨倒閉的小型養豬場,發展為“豬—沼—果—蔬”生態循環農業園,成為了銷售額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帶動全村貧困戶搭上“脫貧快車”。

10月30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發表題為《寧德:精準扶貧修復“黃金斷裂帶”的文章,提到了繆帶弟“務工為主,土地流轉為輔”的做法。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全文如下

金秋十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赴福建省寧德市採訪。在福安市甘棠鎮過洋畲族村,記者看到大多數村民都住進了自建的別墅,而且像城裡人一樣要脫鞋上樓。69歲的老支書鍾祥應形象地告訴記者,以前這裡“山頭光禿禿,家家住破屋,吃著地瓜米,穿著木拖鞋”,如今是“山頭綠油油,戶戶住新樓,種茶穩增收,吃穿不用愁”。

過洋村的變遷,只是寧德擺脫貧困的一個縮影。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在福安市甘棠鎮過洋畲族村,多數村民住上了自建的別墅,有的家門口還停著寶馬車

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寧德市,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轄區9個縣中有6個是國定貧困縣。交通不便,觀念落後,商品意識薄弱,使閩東成了全國沿海唯一的貧困地區,一度被稱作“黃金斷裂帶”

34年前,這裡一個叫下山溪的小山村,曾經還因為深度貧困上過《人民日報》。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的一封讀者來信是這麼描述的:“他們祖祖輩輩吃番薯度日,偶爾到外地買幾斤大米,只能在春節吃兩頓,或供婦女‘坐月子’吃幾天。他們身上穿的破破爛爛,有的人買不起鞋子而光著腳板……”。該報配發評論員文章《關懷貧困地區》,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由此拉開了全國大規模、有組織扶貧攻堅的帷幕。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擺脫貧困之路——寧德扶貧開發主題展示館

1995年元旦,下山溪村的28戶人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全部搬遷到山下的赤溪村,住進了新樓房。由於新址背靠福鼎太姥山景區,近年來他們在旅遊產業上做足文章,走出了一條“旅遊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路子,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成了小康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4年的166元增長到2017年的16640元,33年增加了100倍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演播室與赤溪村幹部群眾視頻連線時滿懷深情地說,“我在寧德講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你們的實踐也印證了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擺脫貧困之路——寧德扶貧開發主題展示館

日前剛剛開館的“擺脫貧困之路――寧德扶貧開發主題展示館”在前言中寫道: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圍繞擺脫貧困這條工作主線,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脫貧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脫貧方針,培育了“把心貼近人民”的幹部作風,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開啟了帶領貧困群眾走出大山的“鑿空之旅”。

2015年12月7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在寧德召開的東部地區扶貧工作座談會,充分肯定寧德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寧德模式”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功實踐,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典範。

由當地宣傳部門撰寫的《“百城百縣百企”寧德市調研報告》,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寧德模式”概括為:“以內生脫貧為先導、精準施策為方略、因地制宜為路徑、作風轉變為支撐、基層組織為核心、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扶貧開發範式”。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據寧德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各地因地制宜,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多種扶貧模式。

壽寧縣下黨村改變原來一家一戶零散的種茶賣茶方式,以定製茶園的方式向全國招募愛心茶園主。茶園主以一年一畝2萬元的價格買下茶園後,將生產交給當地專業的合作社,每年收穫固定回報。2016年全村有27戶貧困戶因此脫貧。2017年下黨村“定製產品”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全國12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之一。2018年下黨鄉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柘榮縣城郊鄉際頭村女青年繆帶弟從福建農林大學畢業後,將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養殖業,發展

“豬-沼-果-蔬”生態循環農業,基地年產值達1630萬元。她採取“務工為主,土地流轉為輔”的做法,幫助當地10戶貧困戶摘掉了窮帽,還帶動本村100多人就業。這一扶貧方式被當地稱作“能人引路”模式

位於屏南山區的龍潭村,曾面臨人口流失、老宅廢棄等狀況。近年來,由於交通設施改善,一批外來文化人看重了這個山青水秀的古村落,他們和當地村民一起修繕古宅,開設書吧、民宿、酒吧、咖啡屋、文創空間等,使傳統的院落融入了現代氣息,吸引了遠至上海等地的孩子來這裡遊學。由此探索出了一條“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落+互聯網”的鄉村振興之路,“旅遊增收”模式成了屏南縣扶貧的一個亮點。

寧德名優特產眾多,以往農民卻賣不出好價錢。近些年,寧德市運用商標品牌戰略,助推“三農”工作,形成了通過地標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地標扶貧”模式。目前,寧德已核准註冊64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居全國設區市前列,其中地標馳名商標8件,居全國設區市首位。地理標誌商標註冊後其產品價格平均

提高50.11%,從事地理標誌商標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戶人均年收入達到1.4萬多元,全市有55.3%的農民收入來自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產品。“古田銀耳”等不少地標在品牌效應帶動下,形了“一業興、百業旺”的格局。

公開數據顯示,寧德全市貧困人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十二五”末的低收入人口11.5萬人,2017年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28%。而同期全國的貧困發生率為3.1%。

寧德市委副書記林文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寧德將大力弘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今後我們要重點聚焦全市348個貧困村,確保到2020年,全市全面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寧德團市委緊緊圍繞精準扶貧這一中心任務,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積極整合各方有效資源,通過實施青年人才、青春金融、青春教育、青春產業四大扶貧工程,大力開展“校地合作”、“銀團合作”、“青年農業專家實踐基地”、“鄉村振興·青年領頭雁計劃”等行動,著力幫助廣大農村青年和返鄉大學生破解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人才、技術、資金等問題,在幫助農村青年成長成才、拓寬農村青年創業融資渠道、提供精準的科技服務等方面成效顯著。

近年來,寧德團市委面向6個省級扶貧開發縣,篩選10個青年創業項目,由省農科院專家“一對一”為青年創業積極提供技術指導、諮詢、培訓等科技服務,併為每個基地配套5萬元的項目幫扶資金;評定市縣兩級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戶143戶,授信988萬元,發行“青創貸”228筆,授信

1337.5萬元;先後樹立了20多名“優秀青年創業導師”、 30多名“優秀創業青年”等典型人物;在村級團組織換屆中,重點培養選拔優秀創業大學生、創業青年等擔任村級團組織負責人,並向所在地黨委推薦為村兩委候選人215人,目前已有106人進入村“兩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的發展和廣大貧困戶的脫貧致富。

頭圖很精彩

請及時添加收藏

“寧德共青團(gqt2822636)”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審核校稿 | 王宏偉、繆瑩

聯繫方式 | 0593-2669123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顏值都變高了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