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百香果园、葡萄园一眼望不到头,果树下套种的蔬菜长势喜人,成片的荷花或含苞待放,或已微微盛开……在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五姐妹立体农业开发基地内,弥漫着清幽的花果香,呈现出一幅静谧怡人的田园风光。

眼前的这片“花果山”,是缪带弟的“绿色银行”。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缪带弟

缪带弟出生于际头村下属的自然村,在家中排行老幺,是一名“90后”。现任现任宁德团市委副书记(兼职)、柘荣团县委副书记(兼职)、宁德市工商联第四届执委、柘荣县工商联执委、宁德市五姐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她看到姐姐们养猪创业很艰辛,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和家人们一起经营养殖场。在际头村,人们都习惯称呼缪带弟和她的四个姐姐为“五朵金花”,这源于姐妹五人在短短几年间将濒临倒闭的小型养猪场,发展为“猪—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园,成为了销售额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带动全村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

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发表题为《宁德:精准扶贫修复“黄金断裂带”的文章,提到了缪带弟“务工为主,土地流转为辅”的做法。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全文如下

金秋十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赴福建省宁德市采访。在福安市甘棠镇过洋畲族村,记者看到大多数村民都住进了自建的别墅,而且像城里人一样要脱鞋上楼。69岁的老支书钟祥应形象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山头光秃秃,家家住破屋,吃着地瓜米,穿着木拖鞋”,如今是“山头绿油油,户户住新楼,种茶稳增收,吃穿不用愁”。

过洋村的变迁,只是宁德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在福安市甘棠镇过洋畲族村,多数村民住上了自建的别墅,有的家门口还停着宝马车

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辖区9个县中有6个是国定贫困县。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商品意识薄弱,使闽东成了全国沿海唯一的贫困地区,一度被称作“黄金断裂带”

34年前,这里一个叫下山溪的小山村,曾经还因为深度贫困上过《人民日报》。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的一封读者来信是这么描述的:“他们祖祖辈辈吃番薯度日,偶尔到外地买几斤大米,只能在春节吃两顿,或供妇女‘坐月子’吃几天。他们身上穿的破破烂烂,有的人买不起鞋子而光着脚板……”。该报配发评论员文章《关怀贫困地区》,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摆脱贫困之路——宁德扶贫开发主题展示馆

1995年元旦,下山溪村的28户人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全部搬迁到山下的赤溪村,住进了新楼房。由于新址背靠福鼎太姥山景区,近年来他们在旅游产业上做足文章,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路子,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7年的16640元,33年增加了100倍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与赤溪村干部群众视频连线时满怀深情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摆脱贫困之路——宁德扶贫开发主题展示馆

日前刚刚开馆的“摆脱贫困之路――宁德扶贫开发主题展示馆”在前言中写道: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围绕摆脱贫困这条工作主线,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培育了“把心贴近人民”的干部作风,留下了“四下基层”的工作传统,开启了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的“凿空之旅”。

2015年12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在宁德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充分肯定宁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

由当地宣传部门撰写的《“百城百县百企”宁德市调研报告》,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宁德模式”概括为:“以内生脱贫为先导、精准施策为方略、因地制宜为路径、作风转变为支撑、基层组织为核心、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扶贫开发范式”。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据宁德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各地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扶贫模式。

寿宁县下党村改变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种茶卖茶方式,以定制茶园的方式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以一年一亩2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后,将生产交给当地专业的合作社,每年收获固定回报。2016年全村有27户贫困户因此脱贫。2017年下党村“定制产品”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12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2018年下党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女青年缪带弟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养殖业,发展

“猪-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年产值达1630万元。她采取“务工为主,土地流转为辅”的做法,帮助当地10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还带动本村100多人就业。这一扶贫方式被当地称作“能人引路”模式

位于屏南山区的龙潭村,曾面临人口流失、老宅废弃等状况。近年来,由于交通设施改善,一批外来文化人看重了这个山青水秀的古村落,他们和当地村民一起修缮古宅,开设书吧、民宿、酒吧、咖啡屋、文创空间等,使传统的院落融入了现代气息,吸引了远至上海等地的孩子来这里游学。由此探索出了一条“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落+互联网”的乡村振兴之路,“旅游增收”模式成了屏南县扶贫的一个亮点。

宁德名优特产众多,以往农民却卖不出好价钱。近些年,宁德市运用商标品牌战略,助推“三农”工作,形成了通过地标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地标扶贫”模式。目前,宁德已核准注册6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其中地标驰名商标8件,居全国设区市首位。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其产品价格平均

提高50.11%,从事地理标志商标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多元,全市有55.3%的农民收入来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古田银耳”等不少地标在品牌效应带动下,形了“一业兴、百业旺”的格局。

公开数据显示,宁德全市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十二五”末的低收入人口11.5万人,2017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28%。而同期全国的贫困发生率为3.1%。

宁德市委副书记林文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宁德将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今后我们要重点聚焦全市348个贫困村,确保到2020年,全市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宁德团市委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整合各方有效资源,通过实施青年人才、青春金融、青春教育、青春产业四大扶贫工程,大力开展“校地合作”、“银团合作”、“青年农业专家实践基地”、“乡村振兴·青年领头雁计划”等行动,着力帮助广大农村青年和返乡大学生破解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人才、技术、资金等问题,在帮助农村青年成长成才、拓宽农村青年创业融资渠道、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

近年来,宁德团市委面向6个省级扶贫开发县,筛选10个青年创业项目,由省农科院专家“一对一”为青年创业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培训等科技服务,并为每个基地配套5万元的项目帮扶资金;评定市县两级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143户,授信988万元,发行“青创贷”228笔,授信

1337.5万元;先后树立了20多名“优秀青年创业导师”、 30多名“优秀创业青年”等典型人物;在村级团组织换届中,重点培养选拔优秀创业大学生、创业青年等担任村级团组织负责人,并向所在地党委推荐为村两委候选人215人,目前已有106人进入村“两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广大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头图很精彩

请及时添加收藏

“宁德共青团(gqt2822636)”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审核校稿 | 王宏伟、缪莹

联系方式 | 0593-2669123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颜值都变高了

“黄金断裂带”如何修复?宁德青年在行动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