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最好的監管工

日前,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教授、學術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金融學博士張純信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金融前沿講壇(寧波站)上,和大家分享了他對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應用場景的理解。

區塊鏈是最好的監管工

分佈式、不可篡改、可追溯……一系列特性讓區塊鏈成為了打開未來的密鑰。如今,面對形勢嚴峻的實體經濟,區塊鏈技術能否在金融行業得到有效應用,是不是最好的賦能方式?未來等待它的,是危險還是機遇?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是復旦大學聯袂中國泛海控股集團和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按照國際一流商學院標準,合作創辦的專注金融學科研究與教育的商學院。學院金融EMBA項目首創的'iF³'價值理念以及獨創的'雙教師制'培養模式。i是International(國際化),F是Finance(金融),iF³項目將從學術理論、金融實戰、產融結合三種視角,聚焦與實業深度融合的金融知識系統,觸發思維的無限可能。"

區塊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

在張純信教授看來:"經濟學的第一堂課,就是講解決信息的不對稱。以前的信息,由一箇中介連接所有人的資訊,比如,上交所。電腦出現後,去中心化開始實現,美國12家聯邦銀行下的N個美聯儲就是去中心化以後的中介。"

那麼,如何定義區塊鏈的性質和特徵呢?張純信教授認為,區塊鏈也是中介,但它能夠更加有效地優化信息傳遞,因為它的方式是建立所有人與所有人的聯繫,是一種去中心化的中介。

"以前,所有的資訊都在一個地方,比如,所有的股票、公司報表都在上交所,所有的投資單位、券商都需要向上交所申請。"針對新舊中介的不同特徵,張純信教授解釋道:"但現在,所有參與者手上都有一本賬。你要了解一個買賣的發生,隨便問誰都可以,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就意味著,區塊鏈不需要依賴信息的中心,一個人可以詢問任何參與到這個區塊的人,獲取到公正的信息。也就是說,區塊鏈把原本一個人的權利,分散到每個人的手上,變成了大眾化的東西。如此,所有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所有人都在監管交易的發生。"

因此,區塊鏈主要解決的是交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所以它針對這個問題就提出了一個技術創新——分散賬本。

但是,分散賬本如何確保信息的可靠性?針對這個問題,張純信教授分析,這就要用大量的計算工作來證明某件事情的真假。這種計算能量就是加密貨幣,而比特幣就是付給那些做加密工作者的酬金。

"在區塊鏈系統中,最初的方式是最簡單的,你來做認證,我就給你錢,一旦做錯一次就再也領不到錢。這就衍生出除了認證以外的專業素養,以及更民主化的投票方式,用投票來證明真假。"張純信教授說,"而比特幣的作用就是鼓勵大家在系統裡講真話。"

區塊鏈是良好的監管工具

通過長時間的演變,張純信教授認為,區塊鏈開始出現許多好的信息特徵。具體的:

擁有共識。在區塊鏈中,所有人的資料都一樣,所有人都擁有賬本。這個賬本就意味著大家擁有了共識。

無法變更。所有人都擁有賬本,所有人都是中立的且有共識,因此只有在所有人都同意變更的情況下,才能改變交易。這就使得區塊鏈無法輕易做變更,因而也不容易操縱。但是小規模的貨幣還存在操縱的可能,必須小心。

容易追蹤。所有的區塊鏈上,第一個區塊就是成立這個鏈,而之後就是在鏈上依次增加一個個的區塊,從而形成非常縝密的鏈條。這種不能同時發生兩個區塊的特性,既形成了容易追溯的優勢,也形成了不能同步進行的劣勢。

永遠存在。區塊鏈是永遠存在的。不論世事變遷,人們都可以沿著區塊鏈一直往回看,這就是監管單位需要的最完整數據。

但是,張純信教授也指出:"區塊鏈不僅有公開性的,也有私人或半私人的區塊鏈。這種區塊鏈確實需要加密,而國家監管部門也可以依照程序破密。"

在張純信教授看來,很多人覺得區塊鏈很難監管,但實際相反,只要用正確的方式操作區塊鏈,那就能保證所有的信息一旦進去就不會改變,永遠存在。因此,區塊鏈也就能成為國家監管部門的一個最好的監管工具。

張純信教授總結道:"區塊鏈的名言就是分享、信任。因為所有的信息都能共享,所以我們沒有道理互相不信任。"

審視區塊鏈四大應用場景

張純信教授指出,"區塊鏈的發展,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區塊鏈、加密貨幣對資本市場是加分項,而且無法模仿,它解決的是核心問題,能給所有投資人和投資市場帶來幫助。"

接下來,張純信教授則從迴歸本源的角度,帶領大家審視了區塊鏈的四個應用場景,包括:

智慧合同。智慧合同是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一個工具,現在也有很多加密貨幣在做。它就是發揮區塊鏈的各項優勢而形成的,是一種完全自動化履行的電子合同。這裡的自動化就是指,一旦你去形成這樣的合同,就會自動履行,不為外力所影響。

分餾化。分餾化,就是變相做證券化。比如說像一幢十億元大樓這樣的大型投資,很難一次性出手。但如果將這幢樓的投資做一拆分,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這既可以做到產權分明,還能降低風險,優化報酬。

消費型、使用型貨幣。1997年,臺灣建設高鐵,第一條高鐵線由於吸引不到投資者,只能靠地鐵公司舉債建設。2018年,這條高鐵線便因鉅額債務而破產。但在香港,地鐵建設者對此則有一套靈活有效的方法,由於地鐵建設必然會帶來鄰近地產的升值,所以就解決了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吸引地產開發商等相關受益者來投資。香港地鐵建設方採取的方式是,給相關投資者一個幣,持幣者可以等它升值,也可以拿著幣去做投資。綜上可以看出,下一階段的加密貨幣,不僅有保值意義,還能夠用來消費投資。

"放眼如今的中國,金融科技無處不在,FINTECH領域領先全球。"最後,張純信教授坦言,"未來,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區塊鏈,讓FINTECH,從一個只能看到表面的構思,變成一個能夠被看破並且可操縱的新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