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潍坊市>昌乐县 马宋镇

马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北与潍城区毗连,南与朱汉镇接壤,东邻崔家庄、阿陀镇,西靠乔官镇。境内东、西、南部地势较高,多丘陵,北部为平原,白浪河自南而北流经镇域,水利资源丰富。镇政府驻马宋村。全镇总面积89.1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镇辖77个行政村,有11767户,40324人。

马宋镇历史悠久。据有关典籍记载,少昊时期这里已经有被称为营丘的聚落,其少昊族团司寇爽鸠氏就居于营丘。夏商时期,这里是莱夷族居住区;西周时期是姜太公始封齐国都城营丘的所在地;春秋时期,是杞国都城缘陵的所在地;西汉初缘陵改称营陵,是营陵侯刘泽的都治;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起,汉朝设北海郡及营陵县,营陵是北海郡和营陵县治所;隋唐时期,营陵恢复营丘称谓,是营丘县治所在地;宋朝有马、宋二姓同时在此定居,故得名曰马宋。1948年为马宋区;1958年成立马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马宋镇。

悠久的历史给马宋镇留下了众多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据普查资料统计,全镇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20处。

河西遗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龙山、商周、秦汉等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龙山文化堆积,大多为商周文化层所破坏和叠压,断崖上可见灰坑、墓葬、人骨、兽骨、红烧土和石刀、石镞、蚌镰、陶片等遗迹遗物。据村民反映,1960年代,曾出土过嵌有石镞的人头骨。陶片以夹砂黑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极少红陶和白陶;泥质陶多磨光,油黑发亮,多采用先进的轮制技术,器物造型别致规整;陶器种类有鼎、三足盆形鼎、盘、罐、单耳杯、鬶、甗等。商周文化堆积最为丰富。地表和断崖上随处可见陶片、灰坑、墓葬、房屋、灰沟和陶器、骨器、石器等遗迹遗物。陶器可分两大类:一是以夹砂和云母末为主、陶质较松、颜色不匀、常见黑色斑块的素面红褐陶,属东夷土著族的文化遗存。二是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为辅的灰陶陶系,此种陶多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器形规整,除素面外,多饰细或中绳纹、三角纹、S纹、凸凹弦纹,是典型殷人或周人文化遗存。有些器物与殷墟文化晚期的同类器型相似,时代在商文化晚期,是商文化在晚期传播到此地的证据;有的则与周人在沣西一带的同类器形基本相同,大致在周文化的早期至中期偏早阶段,应是姜齐东进之时带来。是从制作工艺到器形组合装饰都未受土著文化影响的纯周人文化。河西遗址多杂的物质文化,为研究考察周人与土著人、商人与土著人以及商人与周人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今马宋镇是姜太公始封齐国的都城营丘的所在地。据有关典籍记载,姜太公始封齐国的都城营丘,即位于今马宋镇古城村。姜太公在这里遵循“平易近人,民必归之”的施政原则,施行“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劝其女工,极技巧,通渔盐”的政治经济政策。发展农工商业和海产业,国力不断强盛。使齐由弱邦发展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

春秋杞国新迁都城缘陵也位于今马宋镇境内。春秋时期,杞国经常遭受其它诸侯国的侵扰,周襄王六年(前646年),杞成公向齐桓公求助。齐桓公便率领鲁、宋、陈、卫、郑、曹等国诸侯,在营丘旧地为杞人修筑缘陵城,使杞人迁至新都。为保杞人安全,齐桓公还赠送杞国“车百乘、甲一千”(《管子?大匡》)。杞国新都缘陵,同样位于今马宋镇古城村。杞国自前646年杞成公迁都缘陵,其间经桓公姑容、孝公丐等,到前544年文公时迁都淳于,前后长达104年。现营陵故城遗址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据考证,秦朝始皇时期所修的通向胶东的驰道,就经过今马宋镇。这里是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时的必经之地,古营丘则是他们的驻足之所。


「乡村记忆」潍坊市>昌乐县 马宋镇


河西遗址

「乡村记忆」潍坊市>昌乐县 马宋镇


营丘古城遗址

「乡村记忆」潍坊市>昌乐县 马宋镇


营丘古城墙遗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