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高考资讯·指导杂志

大学、专业、学科、志愿、励志……那些事儿

关注

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将正式通车运营,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很多人看到它今天在闪光灯下的荣耀,可它诞生的过程有多难你知道吗?

这个工程的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都没有遇到的。用工程师林鸣的话说:光建立一个长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可以说,港珠澳大桥的自主建成,背后有无数人的通宵达旦、提心吊胆甚至还伴着不少眼泪,同时也彰显出勇于担当、自主自立的光芒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学习很苦,那就看看港珠澳大桥的诞生过程吧,有这股尽头加持,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一)

港珠澳大桥项目刚刚成立,

在沉管隧道领域,

中国的技术还无法比肩国际水平。

当时全国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4000米,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一个长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

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

难以想象!

在最开始的时候,

林鸣一直希望能够与国际上最一流的、

有过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

合作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

林鸣团队请了荷兰公司来合作,

把15亿的天价讨价还价到3亿后,

对方却给他唱了首祈祷歌然后拂袖而去。

就这样,

深埋沉管这个难题,

历史性地摆到了中国工程师的面前。

但林鸣没有绕开,他坚信:

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

才能掌握核心技术,

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

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需要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

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

的钢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

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

堪比“海底穿针”。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这33节沉管,从E1到E33,

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林鸣眼里,

它们就像他的每一个孩子。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第一个孩子——E1安装的时候,

媒体给它起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

叫“深海初吻”,

但是整个过程一点都不浪漫:

林鸣和他的团队,

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

5天4夜没合上眼,

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一举动,

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在林鸣看来,

命运最曲折的当属第十五个“孩子”—E15,

由于回淤出现异常情况,

不得不两次被拖回工厂。

第三次浮运之后,

才成功下水。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E15三次沉放的背后,

是林鸣带领着中国工程师们157天不舍昼夜的坚守。

但如今谈到它们,

林鸣却显得云淡风轻:

这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还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呢?”

(二)

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

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

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作为总工程师,

林鸣带领团队攻破无数难关,

一起熬过无数个夜,

但他也有熬不住的时候。

在筹备第八个“孩子”

——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

林鸣出现了鼻腔大出血,

情况十分危险。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这句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鸣心中,

也成为他坚定的信条。

于是在做了两次全麻手术后,

他立马又投入安装工作,

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10年来,

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

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

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

但海底隧道建设中的辛苦,

这位“不听话”的病人谈得很少,

只有外在的变化暴露了一切:

他瘦了整整40斤。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700多年前,

过伶仃洋时文天祥感慨万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英雄虽然落魄,

依旧慷慨激昂。

如今伶仃洋上依旧烟波浩渺,

但一条跨海巨龙已横空出世,

背后是无数像林鸣这样的超级英雄的辛苦付出!

因为这群可爱的建桥人,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才有了许多“第一次”:

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

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重达8万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三)

2017年5月2日晚,

伶仃洋上海风劲爽、烟花绽放,

安装船上一片欢呼,

叫声、掌声和泪水交织成一片。

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媒体,乃至世界各大媒体,

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不已,

而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16公分的偏差,

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

外籍专家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

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再者,茫茫大海,暗流汹涌,

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

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

一旦出现差错,

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千钧压顶,该何去何从?

突然,林鸣内心有一个声音响起:

如果不调整的话,

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

一个永远的偏差。”

很快,林鸣做出了决策——返工重来

外方的工程师有些都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

也被他“抓”了回来。

林鸣后来形容这一切像是西天取经:

这就是最后给你一个考验。

但他经受住了这场考验:

天道酬勤,

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

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几十倍的差距!

中国工程师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攻克全新的建设难题,

已经不仅仅是创造新纪录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国家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

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实力!

正如林鸣所言:

“我觉得是一种精神,

包涵我们的自信,

包涵我们的智慧。”

(四)

众所周知,

中国是著名的桥梁古国,

中国的桥梁建筑也在世界上位于前列。

桥梁代表的不仅仅是两岸的交通距离,

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再现。

港珠澳大桥的出现,

让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的小国,

变成了世界沉管隧道领军国家之一!

“比连续33次考上清华更难!”港珠澳大桥通车,背后故事值得所有同学看看!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工程,

而伟大的工程也没有辜负

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如林鸣在朗读者的舞台上

所读的《我喜欢出发》: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

人能攀多高?

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于是,

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

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目标实现不了,

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